平度:给土壤做"化疗"大姜产量高 明年扩大试点

2014-11-13 11:0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东阁街道北窝洛子村的姜农正在将大姜储存到姜窖子里。



  

在王桂欣承包的10亩姜地里,姜块个头都不小。



  前几年,由于受赖皮、姜瘟、黄死苗等病害影响,平度市的姜农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原是大姜重茬使得土壤中病菌和线虫不断积累,产量逐年下降。为了解决农民困扰,仁兆镇科学种田能人王桂欣带头采用土壤消毒组合技术,经测产,其承包的10亩大姜,每亩增产40%~75%。对此,平度市农业部门专家表示,明年将扩大试点范围,向更多的姜农推广新技术,提高大姜产量。

  现状一:大姜重茬,导致土壤贫瘠缺营养

  上世纪90年代,平度市东阁街道北窝洛子村的大姜种植面积2000余亩,而时下 ,站在该村南部的土坡上放眼周围800余亩平地,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大姜,该村目前的大姜种植面积不到1500亩,其他地块则被村民种上了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或者种上了大葱、辣椒、芋头,就经济效益而言,一亩大姜的收益至少在 1.6万元以上,远远高于现在种植的作物。那么,村民们为什么要舍大取小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北窝洛子村的部分大姜种植户,正在帮亲戚出姜的村民王善刚告诉记者,他家自有耕地六七亩,前几年为了便于轮茬,一半种姜,另一半种植粮食作物,而今年,他将地全部种上了粮食作物。“种姜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土壤被稀释得缺少营养,必须轮作才能种出好姜。”王善刚说。

  现状二:为效益,近半姜农就近承包土地

  由于近两年大姜行情一直不错,加上有种姜经验,家里有存姜的姜窖子,并且为了弥补轮茬带来的损失,王善刚今年在东阁街道原崔召镇承包了3亩农田,每亩租金1200元,租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大姜。

  王善刚告诉记者,“新承包的土地属于生茬,适合种姜,产量也可以,一块姜重2斤左右,平均亩产8000斤左右。”记者随即询问:“当地的农民为什么不种姜呢?”东阁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先江表示,虽然崔召的耕地适合种姜,但那里的土壤属于竖丝,不能打姜窖子,无法储存大姜,当地的农民也就没有种姜的习惯。

  “为了卖个好价钱,大姜要先放窖子里回茬,回茬后再拿出来清洗,待到春节以后或者更长时间才外运,那时候能卖到三四块钱,甚至七八块钱一斤。”王善刚说,北窝洛子村的土壤属于横丝,打出来的姜窖子封闭性好,村里家家户户都有2~3个姜窖子。

  北窝洛子村村书记王善堂告诉记者,村里共有500余户,其中400余户种植过大姜,前几年一直受病害影响。为了缓解这一情况,该村将近一半的村民就近到崔召、唐田等地承包土地继续种姜。而此种办法只能避免收益减少,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茬病害带来的损失。

  现状三:人多地少 ,年年种姜,土壤“中毒”

  与东阁街道相比,平度市种姜大镇仁兆镇的农民同样为大姜重茬所困扰。据仁兆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忠晓介绍,仁兆镇大姜种植已有50年的历史,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万亩左右,由于人多地少,种姜效益好,且姜农养成了种植习惯,普遍不舍得轮茬轮作。根据李忠晓提供的信息,记者算了笔账,扣除姜种、肥料等在内的6000~7000元种植成本,一亩地大姜纯收益至少5000元,大部分姜农都会储存到明年再卖,收益更高,而轮茬种植粮食作物的纯收益仅为1000~2000元左右。

  但是,矛盾也随之而来。“由于年年种姜,土壤‘中毒’较深,影响了大姜产量。”李忠晓告诉记者,近几年,大姜产量逐年下降,今年属于高产年份,平均产量仅为 8000斤左右,最高能达到10000斤左右。

  据了解,仁兆大姜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连年种植导致大姜易腐烂,很多姜农凭经验种地,多年使用各种复合肥和单一肥料,不懂得测土配方,还使用了没有发酵的鸡粪做底肥。

  对策一:为土壤“化疗”,每亩增产40% ~75%

  见姜农苦不堪言,仁兆镇沙北头村的青岛沙北头合作社党委书记王桂欣决心寻求解决办法。今年年初,王桂欣开始浏览网上相关信息,并到省农科院及安丘等地调研,发现土壤消毒组合技术可以解除姜农困扰,滴灌技术则可以节约25%的灌溉成本,随即举办培训班为农民讲解。然而,姜农的种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多次参与培训后,大部分姜农并未转变观念,仅有12户合作社社员采用土壤“化疗”,为了更有说服力,王桂欣专门承包了10亩地,专门栽植大姜。

  据王桂欣介绍,土壤消毒组合技术包含土壤消毒、土壤修复两项技术。土壤消毒是一种高效快速杀灭土壤中细菌、线虫、杂草、土传病毒、地下害虫的技术,能很好地解决高附加值作物的重茬问题,它既可以向土壤中施用化学农药,也可以利用干热或蒸汽进行土壤消毒。在消毒之后,进行土壤修复,补充有益菌。

  记者了解到,使用该项组合技术的成本为9000元钱,较普通姜农的投入成本高出2000元左右,相应的大姜产量也提高了。“采用这种土壤处理方式,大姜病害基本没有发生,而且产量更高了。”据李忠晓介绍,经测产,王桂欣的10亩大姜每块姜重3斤左右,平均亩产1.4万斤,经土壤消毒与活化后,每亩增产40%~75%,按照大姜地头价1.6元钱计算,亩增收至少可达6400~9600元左右。

  对策二:多施有机肥 ,保证土壤长效机制

  李忠晓表示,当下打破农民的种植习惯是关键,为此,该镇将进行一场全面的技术改良,以提高大姜产量。对于已经出现腐烂病的姜地,进行土壤熏蒸,而除了组织干部跟随王桂欣学习土壤消毒组合技术、滴灌技术外,10月底,仁兆镇党委政府还组织农业服务中心、成教中心以及部分村干部和种姜大户,前去昌邑参观大姜种植技术。

  李忠晓告诉记者,明年,他们将指导姜农引进昌邑抗虫绵姜,既可以防治病虫害,又能提高产量。同时采取昌邑先进的管理技术,保证土壤生长的长效机制。

  北窝洛子村村书记王善堂也表示,为促进大姜产业发展,他们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对社员进行统一的技术、信息、施肥等一系列服务培训,让村民学会科学种植。

  推广一 一年试点,三年种植面积达80%

  目前,新的技术无疑征服了只相信眼前效益的姜农们,接下来,仁兆镇将进行大规模推广 。“争取一年试点 ,先在吕戈庄、东沟、王家埠等几个村庄先栽种几百亩地,通过一年试点,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高产大姜。争取第二年拓展,种植户会增加30%~50% ,三年全面推开 ,全镇91个行政村大姜种植面积达到80% 。”李忠晓说。

  随后,记者采访了平度市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张素芹,据她介绍 ,由于土壤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平度市大姜种植主要集中于东阁街道、李园街道、古岘镇、明村镇、仁兆镇等地。今年大姜种植面积56000亩,由于光照条件好,大姜较往年产量高,单产约8300斤,面积和单产分别比2013年增加2000亩和564斤,增幅分别为3.7% 和7.3%。从调查情况看,李园街道、东阁街道、仁兆、古岘等镇(街道)面积与去年持平;南村 、明村等镇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 ,其中南村镇比去年增加490亩、明村镇面积比去年增加1000亩左右。目前鲜姜地头价格为1.5~2元左右。尽管效益好,姜农最怕重茬,而仁兆镇种植能人王桂欣的试验,无疑起了带头作用。

  “待专家实地测产后,我们将总结、完善经验,将信息发布到农业局门户网、政务网上,推广给更多姜农。”张素芹说,其做法的示范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此前,明村镇已经组织姜农前往仁兆学习过,今后,平度市还将请进外地老师到当地授课,介绍大姜的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用肥用药等。同时将科学种姜能人的做法制成宣传片,进行远程教育。“光讲还不行,必须组织农民现场看,还要举办田间培训班等,真正使科学的土壤熏蒸方法深入人心。”

  推广二 把握市场规律,明年谨慎布局

  大姜价格有“贵三年 、贱三年 ”的说法,1996年曾达到每斤12.5元的高价,此后一路下跌,到了 2006年 ,价格曾跌到每斤0.4元,2010年价格上涨到每斤4 元多,而进入2011 年和2012年大姜市场又陷入低迷状态,最低跌到每斤0.6元,2013年大姜价格每斤4~6元。据专家介绍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本轮大姜涨价受游资炒作推动的可能性不大,与大蒜等农产品一样,大姜也一直处于价格波动的周期中,每三年价格都会完成一个上下的波动周期,而去年刚好是高峰,今年产生浮动也属正常,但明年价格恐有较大落差。

  因此,张素芹提出建议:明年除继续在仁兆、古岘、店子 、李园、南村 、大泽山等“蟠桃大姜”优势区域布局外,不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以免重蹈卖难覆辙。

  文/图 记者 张雪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土壤 化疗 平度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