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鼎阿森纳足球项目推广中心在青岛成立那一年,35岁的钟永利憧憬着,10年后他们培训的小球员都能有个好的出路,进职业队,上大学,或者回到崇鼎做一名基层教练。更重要的是 ,按照技术总监刘国江的设想,坚持以不收费来吸引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崇鼎模式成功后可以推广到全国,毕竟,随着足球在全国愈发得到重视,青少年培训看上去有着广阔的市场。但事与愿违,8年多,本应收获的时节却遭遇内忧外患,一方面因为资金供给不足而接近枯萎,另一方面又受到职业俱乐部的挖人困扰。与此同时,在青岛乃至全国范围内,像李金羽开办的大羽俱乐部等一些收费培训的足球俱乐部也开始摸索不同的生存之道。收费,还是不收费,这当中的玄机到底在哪里?
8年多,投入两千万打水漂 业余足球俱乐部与学校合作,让学生们在不离开校园的前提下接受足球运动培训,这是崇鼎阿森纳足球项目推广中心创立之初,技术总监刘国江提出的想法。那是2005年,全国的足球大环境并不好,即便在足球城青岛,也刚刚完成了职业足球从颐中到中能的转手。崇鼎在此时介入青训,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最坏的时代也许正是最好的时代。当然,无论刘国江还是钟永利,认为此事可行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个字:免费。毕竟,再也不是为培养孩子踢足球而搭上赔上所有家底的时代了,而且,也只有免费,教育局才会同意他们进入校园。
对学生免费,就意味着培训机构要有大量的前期投入。除了开始时与阿森纳合作的
费用,还有每年随着签约学校增加而增加的装备和教练员工资的支出,钟永利大致算了一下,到现在花了得有2000多万元了。
花钱,崇鼎是做好了准备的,那个年代的房地产企业也不差钱,权当打广告了。
过去8年多,很多业余俱乐部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自己的梯队,另一方面跟学校合作搞青训。崇鼎始终没有,他们的想法是用10年的时间自己培养一支足球队,参加青超联赛或者更厉害一点,参加全国中乙联赛。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受到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崇鼎的资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足球俱乐部的输血也被迫中断。教练员发不出工资,渐渐有人开始停训,或者转投别家。
这些问题,钟永利丝毫没有否认。“房地产企业是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感觉挺愧疚的,一旦好了,肯定会把拖欠的工资都给教练们补上。俱乐部,我们也会继续经营下去。”在最辉煌的时候,崇鼎覆盖了青岛市的25所学校,掌握着青岛市最好的足球苗子。未来,要继续下去,也不得不面临调整。
坚持收费培训,被免费的挤走了 比崇鼎开始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还要早的是一个叫吕洋的年轻人,如今他是绿茵足球俱乐部的总经理,2003年,他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
“当时20岁刚出头,背个包,转8次车去李沧,每个学校去跟人谈,能不能让我在放学之后教孩子踢球。”吕洋萌生教小孩踢球的想法 ,除了自己练过,也是为了生计。吕洋的培训是收费的,但费用低到难以想象。“一个孩子练一个月,收 100块钱,你能想象吗?虽然说那是在10年前,其实也就是维持训练的基本费用。”吕洋对于收费培训有自己的看法,“不收费,孩子们可能有一搭没一搭,适当收点费用,孩子和家长都能更重视一些,训练的效果也好一些。”
乔伦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乔伦是青岛颐中海牛时期的名将,退役后去新加坡进修过体育管理,目前经营了一家体育文化公司,举办过不少业余足球比赛。今年暑假开始,乔伦也开始涉足青训。“做过三期夏令营,后来很多孩子家长反映不错,建议我在平时也做做培训,所以后来又开了周末班,陆陆续续来了四十多个孩子。”与吕洋十几年前的收费标准相比,乔伦的费用要高出不少,但相比于钢琴、舞蹈这些兴趣班还是小巫见大巫,再加上乔伦的名气在那摆着,很多家长慕名而来,“正因为家长的信任,不能辜负他们,要把做服务,做细致,练得更有针对性一些。”
乔伦选择的时机要比吕洋好,所以也避开了吕洋当年遇到的问题。“一开始主要就是在李沧和城阳的学校培训,后来因为城阳区政府重视,也有资金支持,几乎每个学校都开展校园足球,我们俱乐部也有教练被学校聘走了。一看这架势,我还是撤吧。”眼看校园足球留给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空间越来越小,吕洋已经将重点转向了幼儿园。
就在不久前,李金羽在北京成立了大羽足球俱乐部,执行高标准,聘请外教,当然收费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介绍,类似退役球员开设的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在北京比比皆是。
如此看来,收费培训似乎是比免费培训更可行的一种方式。
培养一个职业球员能挣多少钱? 8年多,2000多万的投入,却看不到什么回报,钟永利后悔了吗?“直到现在我也说,我们不后悔。即便有人说,‘看,免费?现在把自己做死了吧?’我也觉得没什么可后悔的,毕竟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而且我坚信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模式也是可行的,只是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难。”
钟永利所说的想象不到的困难 ,是遭遇恒大、上港等俱乐部挖人。和职业球员之间的转会不同,职业俱乐部在向业余俱乐部买人时,通常不联系原俱乐部,而是直接找家长,许以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帮助家长解决工作。
“按照我之前的设想,小球员在16岁以下应该不允许其他俱乐部来挖。一方面伤害他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也会打击培养他的足球俱乐部的热情。”刘国江说,实际遇到的情况却是 ,国内一些大的职业俱乐部全国各地挖人,给外界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被打击的不仅仅是热情,还有资金。
按照青岛市足球协会青少年转会、培训补偿、联合机制补偿收费标准,也是中国足协的标准,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球员从 8岁开始接受培训,18岁签下第一份职业合同,那么原俱乐部可以从新俱乐部获得的培训补偿为从 12岁到18岁这几年,其中12岁到 15岁每年的培训补偿为每年1万元,总计4万元,16岁到18岁的补偿费用取决于球员加盟的是中超(每年 5万元,三年 15万元)、中甲(每年 3万元,三年 9万元)还是中乙(每年1万元,三年3万元),总共的费用加起来分别为19万元、13万元和7万元。虽然球员后期转会,原培养俱乐部还会获得联合机制补偿,但数额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上述计算方法的前提还是该球员在18岁可以签订职业合同时被挖走,如果被挖走的年龄小于18岁,原俱乐部只能获得每年500元的培训费,以及实际发生的冬训、全国比赛和出国比赛的费用。12岁之前的培训补偿,还是青岛市足协为了保护业余足球俱乐部而特殊规定的。
与任何一家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培养球员的投入相比,这样的数字都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算过,对一个孩子一年的投入,恐怕不少于5000元。”岛城另一家从事青少年培训的业余足球俱乐部负责人表示。
网易体育在11月11日“2014中国足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如果选择进足球学校,家长把一个孩子培养成职业运动员大约要花费50万元到60万元。
收不收费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 对于崇鼎来说,当初免费培训是为了把更多的孩子吸引到足球场上,通过前期投入,与小球员签订培训合同,培养成才后从职业俱乐部获得相应的培训补偿,再把这笔钱用于新一轮的培训,循环往复。这当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合同的约束力不够,培养补偿的标准过低,培训球员的俱乐部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无法形成理想的模型。而且,对于一些投入很低的小足球俱乐部来说,是根本承担不起常年的高额投入的。
收费培训不存在培训合同,但可能会将一部分家庭条件并不算好的足球苗子拒之门外,而且对于业余俱乐部来说,即便培养出好球员也没有额外的培训补偿。跟着吕洋练过两年的“小梅西”李明在被万达买走后,绿茵俱乐部便分文未得。
“其实,收费和不收费各有各的道理,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崇鼎还是绿茵、乔伦,在这个问题上看法几乎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维持一个稳定。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首先要有时间的积累。有积累,一定会有人才的出现。像现在国家队的球员,有很多球员来自一些足球不发达地区,这说明他们的教练员在球员小时候是有过努力付出的。”一位业余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 记者 嵇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