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3号线万年泉路站到李村站区间被打通。
施工人员欢庆泉李区间安全贯通。记者 高绪亮
这里的区间地质就像“石头上摞豆腐”,隧道横断面上半部分是富水砂层,下半部分是坚硬岩层,这是青岛地铁3号线最大的
风险区。再加上隧道下穿李村河和7栋上世纪90年代建筑物,更是险上加险。11月20日,青岛地铁3号线泉李区间(万年泉路站——李村站)实现双线贯通。泉李区间位于李沧区商贸圈主干道,施工方通过采用国内领先的WSS注浆工艺对“豆腐”进行加固,布设自动化检测设备防沉降,这些都是青岛地铁的先例,而且严格遵循短进尺爆破,最终实现了该区间的安全顺利贯通。
上是“豆腐”下是岩石 穿上雨靴、戴上安全帽,11月20日上午,记者跟随中铁十六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位于李沧区九水路与京口路交叉路口南侧的万年泉路站——李村站区间的施工地,进入距离地面20多米深的隧道中,从地面到地下的必经之路是每次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的钢筋梯,坡度近50度,在隧道内沿着万年泉路车站往李村站方向走,下了楼梯直走两米右拐,就能看到拱形的隧道,隧道高约6米,宽度能并排站下10个人。隧道中温度与地面温度没有太大差异,有一丝丝清凉。由于该区间上半断面属富水砂层,隧道中部分路面的积水较深,能够没过脚背,有两个较深的水洼都能到达脚踝 ,隧道顶部时不时还会向下滴水。
隧道地面大部分都是泥泞的路面,泥水混合堆积成一排排泥堆,还夹杂着小石块,再加上光线昏暗,稍不留神就容易歪倒。只在隧道中走了十几米远,筒到膝盖的雨靴就已经沾满了黄泥,走得快一些还会溅到旁边人的身上,隧道中还有两名工人身穿蓝色工作服正在用铁锨清理泥泞路面,他们的鞋、衣服甚至脸上都沾上了泥。
沿着隧道一直走了大约10分钟,在抵达本次双线贯通的贯通点现场后,记者看到隧洞横断面居然被“一分为二”。工作人员介绍,因为上半断面为富水砂层,下半断面为坚硬岩层,因此岩层分界明显,这种地质条件就好比在石头上面摞豆腐,在施工时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方也是“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施工工艺。记者看到目前隶属于富水砂层的上半断面已经全部贯通,隶属于坚硬岩层的下半断面尚有几米尚未贯通,这里距离隧道出口 400多米远,一台蓝色挖掘机正在挖堆积了5米多长的土堆,青岛地铁集团建设分公司工程一处处长朱明介绍,再过2个小时挖开这最后的土堆,万年泉路站至李村站区间即可安全贯通,13名工人也在现场齐声呐喊“要贯通啦”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下一步,隧道内将在初支断面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也就是‘二衬’。”朱明介绍,泉李区间全长1088米,其中左线已有771米完成二衬,右线完成562米,预计明年2月份前区间将完成全部二衬。
富水砂层注浆加固再开挖 “泉李区间的施工地质条件就像是在石头上面摞豆腐!豆腐就是富水的砂层。”朱明用“在石头上面摞豆腐”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泉李区间的施工难度之大。朱明介绍,鉴于泉李区间上软下硬的地质条件,在国内都十分罕见,因此按工程风险等级评定,泉李区间被列为青岛地铁3号线最大风险源,属最高工程风险等级。针对地质条件复杂、下穿建筑物多的情况,各参建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下穿施工方案及重大风险源管控措施,采取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朱明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 11标项目部先后组织了9次专家研讨会,就施工和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最终研究采用了具有国内领先技术的WSS注浆工艺,专项采购一流注浆设备,对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扩5米范围内的富水砂层进行注浆止水加固施工。每一次注浆长度为10米,开挖6米,预留4米作为止浆墙,也就是加固注浆。此工艺技术标准高,注浆效果好。
防建筑沉降,5分钟一测 泉李区间施工场地位于李沧区商贸圈主干道,交通繁忙,车流量大。施工道路上方公交车形成的动荷载,极有可能在初期支护完成前引起道路下沉,甚至坍塌,造成管线破坏、交通中断。此外,隧道下穿季节性河流李村河及7栋上世纪90年代建筑物群,左右线合计穿越长度624米。该区间地质围岩条件差、埋置深度较浅、无法采取地面辅助措施。
“我们采用了具有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在建筑物上布设监测点,每5分钟监测一次,一共布置了100多个点。”11标项目部副经理孟凡茂告诉记者,项目部通过在建筑物上布设监测点,而监测点上有传感器,将传感器和收集器连接,收集器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在云端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在云端平台上直观看到检测数据的变化,能够及时科学地指导现场隧道施工作业。
“每个点的位置变化就能看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如果发现特殊情况,会立马采取预防措施。”该项目的副经理左文昊说,每个建筑物上有10到20个监测点。记者 娄花 实习生 王晓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