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以来,
市北区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今年确定了十件
区办实事,涉及到养老、住房、就业等33项具体工作。实事落实后,居民们不仅感受到了市北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享受到了便捷的经济交通生活,在文化生活方面也获得极大满足。两年来,升级改造33处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萝卜·元宵·糖球会、邻居节、啤酒节、婚博会等诸多节会。
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项目落地 截至本月初,市北区的七成区办实事项目已经提前完成,分别为安置房建设、危旧陋房加固、绿化提升道路、新办公办幼儿园、为低保家庭在校子女免费提供午餐、打造家庭服务业就业广场、市农民工零工市场、社区教育学院、老旧楼院综合整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发放在籍老年人高龄津贴、购买“家庭综合保险”和为60岁以上在籍困难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发放低保人员体检补助和重症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实施扶残助残“五心”工程、社区文化中心升级改造、打造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成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楼宇经济服务网络、超期服役道路、实施“透明厨房”工程、改扩建农贸市场、为中小学生配发校服等25项工作,其余实事项目也将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在年内完成。
滨海新区、中央商务区、小港湾蓝色经济区、新都心等重点片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总投资15亿美元的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60亿元的数字文化体验中心、总投资35亿元的双峰商业广场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等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的项目相继落地。
建设新兴片区的同时,老城区的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在去年率先完成抚顺路19号等危旧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新一轮危旧房改造全面启动,目前40个项目取得规划设计条件,中心医院、洛阳路34号片区房屋征收进展顺利,“迎办世园会、大干三百天”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文化场所多样化,给居民更多选择 区划调整以来,文化产业更加趋向高端化发展,“一条特色街带、多个产业园区,多种特色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日益完善,培育文化街等十余条特色街,建设万佳文化创意园等产业园区,发挥老厂房、老街巷、优美岸线等资源优势,统筹文化、科技、旅游、商贸等发展,全力推动文化产业提升规模、壮大总量。
两年来,特色街群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思路,确立了贺年会暨年货大集、春秋两届婚博会、啤酒街开街暨啤酒狂欢周、夏季休闲购物季、秋季文化展及自酿葡萄酒大赛“六大节会”活动。台东三路步行街年货大集每届实现交易额近1000万元。
居民的精神文化场所更多样化,两年升级改造33处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使全区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具备了“五室一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和文化广场)服务功能,为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区拥有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均为国家一级馆,两年来开设公益培训项目50余项。现有街道文化站19个,200以上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120个,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19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107个。拥有区级文化辅导基地19个,市级示范辅导点8个,培育1000余支社区特色队伍。
节会不断,打造百姓自己的节日 融合后的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品牌更加凸显资源优势,“岛城新春第一节”民俗文化品牌叫得更响。两年来,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共举办民俗、文体、经贸活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共100余项,社区文化活动200余项,形成“青岛大院”“齐鲁民艺汇”“鼓舞市北”锣鼓秧歌表演赛等文化子品牌,突出民俗文化内涵。两年来,节会吸引赶会市民422万人次,交易额超过1.78亿元。
邻居节也融合创新,打造“百姓自己的节日”,深化“大邻里”内涵,促进街道、社区、企业 、部队、学校之间互助和谐。举办“五一敲门日——让我们相识”、军警民联赛、家庭才艺展等各项活动1000余项,评选“十佳好邻居”“十佳好媳妇”“最美家庭”等百余人,凝聚了全区力量,增强了城区的文化亲和力。“邻居节”现成为青岛市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另外,“1+N”档案管理模式日益成熟,涉及博物馆、学校、社区、纪念馆和民俗馆等各个领域,到目前成员单位达12个。成功举办了“档案中的新市北——区划沿革卷”展览、党的群众路线档案展览,制作了纪念区划调整画册《循源》和《党的群众路线档案展览图册》,展现珍贵的历史发展轨迹。
更多文化活动,让百姓笑在脸上;更多惠民举措,让百姓乐在心中。市北百姓的开怀笑容,是对“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区这句承诺最好的诠释。 文/朱薪雨 图/孟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