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配套政策。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政策要点以及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做了解答。
试点省份可选3科计入高考 作为“升级版
会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防止严重偏科。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组织方式分为两种。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计入高考科目成绩以5等级呈现 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
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 、B、C、D、E。
改革后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 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他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他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
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
此外,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过程,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改革后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心理压力。
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给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变化,主要是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 、理综 ,多数学校按文科班和理科班教学,现在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学校按学生的选择实行走班教学。
综合素质评价明确五个考查重点 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 、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查重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有要求的,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 、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查、可以比较的。
关于材料使用问题,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用于高校招生。高等学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高中教师不参与,有利于评价的公平公正。
据《北京晚报》
观察
学业考、统一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教育部16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总成绩一起成为普高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打破了文理分科,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制度。
俗称会考的学业水平考试,虽然多年前就被设计为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大考,但由于“游离于”高校招考体系之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改变高考“单一指挥棒”的作用。
“学业考”成绩作为高考重要依据,将全面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按照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施行的学业水平考试‘6选3’方案,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可以设定相关学考科目的成绩门槛作为录取基础,意味着高校要根据自身专业定位和目标来选定自己的学生,招生自主权得到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以“学业考”和“统一考”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价值取向令人期待,但操作层面仍有一些担心疑虑,公众主要担心考试和评价能不能保证严肃性、科学性、权威性、公平性,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为特权和腐败所侵蚀,这些疑虑都需要得到回应。
据新华社
会考将由10科变为14科
岛城教育界人士:改革将使走班制落到实处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山东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10科,体育、艺术等科目实行的是过程评价和考核结合的方式,这几科没有加入到会考范围内。山东高中会考和教育部16日公布的改革方案有何不同?记者进行了采访。
16日晚,青岛58中教务处主任封强告诉记者,现在山东进行的高中会考考10科,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而此次教育部公布的改革方案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覆盖全部14个学科。
“现在的山东会考,除去统考的10科外,体育、艺术等实行过程评价与考核结合的评价方式。”封强说,这几科的考试都是由学校自己组织评价,体育有体质检测标准,“如果这几科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就更规范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目前山东会考有6月和12月两次考试,每科分为ABCD四档,只要不出现D就能合格,顺利拿到毕业证。”封强告诉记者,目前山东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别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其中上学期考语数外,下学期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有正考和重考两种考试形式,考生可以申请二次考试。但由于考生到了高三集中备考高考,一般很少有考生为了争取一个会考成绩的高等级而选择高三重考。
意见规定,各省每年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记者了解到,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并且毕业时集中考试,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而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三年中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会考改革推出后,将影响走班制,将走班制落到实处。”岛城一所高中的级部主任告诉记者,由于硬件条件以及教室的不足,目前岛城大部分高中的走班制没有实质性进展,而推出的会考改革将对走班制产生影响。为适应学业水平考试带来的变化,学校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合理编班,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记者 魏海洋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