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效聚在北京参加剧本推介会。 图由本人提供
不懂电脑不会打字,年过六旬的平度个体户姜效聚凭借几十年农村生活工作经验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写出了一部部反映农村发展新变化的剧本。其中一部名为《大泽情怀》的剧本已经在筹拍电视剧,而反映“第一书记”扎根乡村工作的《农村行动》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北京剧本推介会上获得评审垂青予以展示推介。
六旬汉写剧本进京参展 “真没想到专家评委对我这部剧这么感兴趣。”刚刚从北京回青的姜效聚难掩兴奋,这名年过六旬土生土长的平度老汉是地地道道的“业余”剧作家,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农村行动》受邀参加第二届北京剧本推介会,并在6000部参推作品中脱颖而出 ,作品在中华世纪坛时代艺术馆进行了展出。
该剧以市直机关和乡镇机构合并为主题,讲述了以尹大顺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干部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自愿到农村去任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故事。
记者在北京市文联官方网站上看到,评审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作者以忠直的体察和宽阔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凸现了城乡变革中的社会、人性的复杂性,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四职干部创新思想、开拓进取的魄力,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份悼词激起剧作梦 姜效聚今年62岁,目前在平度市城关街道从事个体生意。《农村行动》并不是他的唯一一部作品,从2008年起他已经先后创作了反映农村干部呕心沥血的《大泽情怀》,三十集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心愿》,三十集都市情感和家庭伦理于一体的电视连续剧《真诚到永远》也已收笔。这其中《大泽情怀》已经开始筹拍,由国内知名导演尹大为执导。
说起创作剧本的初衷,姜效聚说这与自己长期的农村生活以及文字工作经历分不开。200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家里电脑桌旁边发现一沓手写的材料,文字写得有些杂乱,内容却很感人。询问得知,这是平度蓼兰镇北张丘村一个叫张锡波的年轻人送来的。姜效聚后来打听得知,这是张锡波为自己故去的母亲写的悼念材料。他母亲是在任村支书期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人出殡的那天,全村上到八十岁的老太,下至七八岁的孩童,都自发地走向街头,前来为其送殡。各家各户都抬着亲手为她扎制的花圈和挽联,送行的队伍从她家门口排到了墓地。
姜效聚深受感动,多年的文字写作功底让他有了记录宣传这个感人村支书的念头。也是在这个时候,姜效聚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则报道,河南一对父子把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写成剧本并拍成电视剧,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启发的姜效聚决定以这位村支书的事迹为主线创作剧本,《大泽情怀》就是由此而来。
一部剧本写了900张纸 平日里生意牵扯精力很多,姜效聚把积累创作全都放在晚上进行。为了寻找素材,他把见过听过的事和人都仔细梳理了一遍,然后挑出有创作价值的素材进行重点采访整理。
相比创作,对姜效聚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懂电脑不会打字。为了不把人物写“跑偏”,他把新华书店里有关农村的法律读本全都买回家,还让儿子在网上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下载打印出来,一边对照政策一边进行创作。“我都是在A4白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写完了一部分再让我对象或者孩子用电脑打出来。”姜效聚告诉记者。
由于多数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加上随时有法规政策把关,虽然是亲笔手写,姜效聚的剧本创作速度也不慢。一部30集的《农村行动》写了将近900张A4纸,耗时不到7个月。“全是晚上写而且还不是每天都写,有时候一放好几天,有时候灵感来了一气写到第二天凌晨。”
说起今后的打算,姜效聚说自己还会继续进行剧本创作,题材还是围绕新农村发展变化。“2015年了,希望我的剧本能在这一年搬上屏幕。”
记者 景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行进青岛 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