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在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外,人们转移一名受伤者。新华社发
窗户玻璃被子弹射击后留下弹孔。
恐怖分子不放过已中弹倒地的伤者。
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
杂志社1月7日遭一伙武装人员持冲锋枪和火箭炮袭击,导致包括周刊主编在内的至少12人死亡。警方说,武装人员已逃离现场,目前尚不清楚他们的身份。事发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赶往现场,把这起事件定性为
恐怖袭击。法国政府随后把巴黎地区安全警戒提升至最高级别。
袭击者高喊口号 法国检方调查人员说,袭击事件已造成12人死亡,包括4名漫画家。巴黎警察局新闻官格扎维埃·卡斯坦先前证实死亡人数为11人。不过,调查人员没有详细说明受伤人员的数量。
巴黎副市长布鲁诺·朱利亚尔先前说,包括一名警察在内的6人伤势严重。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人是否已记入死亡人数。
警官罗科·孔滕托说,有10人在这起事件中受伤。根据他的描述,事发现场如同“大屠杀”场面。
了解事件调查的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记者,两名男子当天手持冲锋枪和火箭炮闯入位于市中心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总部,并与警察交火。这名消息人士说,武装人员劫持了一辆轿车,在逃离时还撞倒一名行人。
目击者伯努瓦·布兰热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说:“大约半小时前,我看见两名用黑布蒙面的男子持冲锋枪进入杂志社大楼。几分钟后,我听到许多声枪响。”布兰热说,他看见这两名男子随后逃走。随后有媒体称,袭击者一共有3人。
另一名目击者在附近一座建筑楼顶拍摄下袭击场面。视频中,一名袭击者高喊着“我们已经为先知复仇了!”等口号。网络视频显示,恐怖分子甚至不放过已中弹倒地的伤者,其残暴行径令人愤慨。
该杂志社的总编辑杰勒德因为身在伦敦,所以逃过一劫。
法国全境高度警戒 巴黎这场恐怖袭击是法国近年来在本土发生的最恶性的一场袭击,举国震惊。
法国内政部长称,法国全境现在处于高安全警戒状态,已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媒体、文化单位和公共场所,已动用一切资源追捕3名袭击者,将协调媒体发布必要信息告知进展。
事发后,奥朗德赶往现场,并把这起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他对在场媒体记者说:“毫无疑问,这是一起恐怖袭击。”
法国政府同时宣布,将巴黎地区安全警戒级别提至最高级。法国总统府宣布,奥朗德将召开紧急内阁会议。
多国领导人谴责 英国首相卡梅伦谴责这起“野蛮袭击”,并称英国和法国盟友站在一起,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他对这起残忍野蛮的袭击事件感到震惊。容克说,发生在《沙尔利周刊》总部的袭击是“不能容忍的行为”,是挑战欧洲人和全人类的“野蛮行径”。
美国白宫也强烈谴责这起袭击事件。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称,白宫上下心系这起事件死伤者的家属。
俄罗斯总统发言人称,俄总统普京坚决谴责巴黎发生的袭击事件,并向事件的遇难者致哀。发言人还称,莫斯科方面坚决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她对巴黎发生“卑鄙的袭击事件”感到震惊,并代表德国民众向事件的受害者致哀。
袭击刺痛法国社会 获悉位于巴黎的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总部7日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驾车前往巴黎11区的袭击现场 。
一路上,巴黎市区的车流少于往常。在离现场1200米处,记者车辆被警察拦住。记者出示了法国外交部发放的记者证之后才被放行。周围警卫森严,甚至附近的咖啡厅里都有警察在执勤。
记者看到,几十名同行正在紧张地进行报道。法国主要电视台的转播车停在现场,一些电视记者和技术人员在摆放设备时神情凝重。
有分析称,巴黎上空的恐怖阴霾,给法国社会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裂痕。恐怖分子的暴行,只会在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加剧心理隔阂,让社会更加分裂,伤及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人们。
据新华社、央视等
链接 法国近年枪击事件 2013年11月18日,一名男子持步枪闯入《解放报》位于巴黎三区的总部大厅,开枪打伤一名摄影助理后逃逸。两小时后,一名同样装束的男子在巴黎西郊拉德方斯区的法国兴业银行的总部大楼外开枪,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2年11月23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大区瓦勒德马恩省的奥利市,几名枪手在一个酒吧内和酒吧外开枪射击,造成一名正在酒吧喝酒的工人死亡、他的一名同事重伤。警方认为,这是一起火并事件。
2012年6月20日,一名声称是“基地”组织成员的枪手在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一家银行分理处劫持4名人质。警方发起突击,击伤并逮捕这名嫌犯,4名人质相继安全获救。
2012年3月19日,一名枪手在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一所犹太学校门前开枪打死3名学生和一名教师。当月11日和15日,还有4名军人分别在图卢兹和蒙托邦市遭到枪击,其中3人死亡、1人重伤。
据新华社
■新闻分析
法国杂志遭袭什么仇什么怨 这是近些年来法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恐怖袭击为何发生在巴黎?为何选择性地针对《沙尔利周刊》?
早有恐怖隐患 法国总理瓦尔斯说,这起恐怖袭击“触动了法国的心脏”,“每一名法国人都受到触动,为此事感到震惊”。
实际上,法国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级别的反恐状态。在车站 、机场和主要旅游景点,经常能看到荷枪实弹的军警巡逻。巴黎主要景点埃菲尔铁塔最近5年来多次受到虚假炸弹的威胁。
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群体,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宗主国,法国与北非、西非等地区一些穆斯林国家有着传统联系。近年来,从利比亚、马里到叙利亚和伊拉克,法国也一直保持着积极介入的军事和外交手段。在西非、中非和中东都发生了不少法国人遭绑架案件。另外,在叙利亚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控制地区有近千名法国人参战,其中杀死英国人质的两名极端分子就被证明是法国人。
上个月,在法国连续3天发生恶性袭击警察或平民事件,大多带有伊斯兰极端分子色彩。虽然法国政府一再撇清上述3起袭击案之间的关系,但有两名涉案者高呼“真主至上”,无疑这与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教唆和宣传有关。瓦尔斯上月曾公开表示,法国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面对如此严重的恐怖袭击威胁。
媒体有讽刺时政传统 《沙尔利周刊》创刊于1970年,是法国著名的讽刺杂志之一。法国媒体有讽刺时政的传统,著名的《鸭鸣报》也因经常将政治人物作为调侃对象多次被告上法庭。而《沙尔利周刊》的“恶名声”可以从2006年说起。当年2月,《沙尔利周刊》转载了一家丹麦报纸涉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2011年,《沙尔利周刊》又刊载了一幅涉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巨大争议。因为这幅漫画,报纸办公楼遭到汽油弹袭击,这家杂志社也因涉嫌种族歧视而被告上法庭。在2012年,该杂志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作为漫画人物,漫画的题目则选取了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不可触碰》,讽刺意味非常明显。《沙尔利周刊》还曾创作半裸的穆罕默德漫画形象。
《沙尔利周刊》因为刊登宗教类的讽刺漫画多次受到袭击警告,几年前其办公室就曾受燃烧弹的袭击。在这次袭击中,《沙尔利周刊》主要漫画家沙尔博、卡布等4人丧生。
袭击案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巴黎,造成的恐怖效果令人震惊。而震惊之余,法国媒体已开始对长期以来法国的移民融入政策和外交政策进行反思。据新华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