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现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 九旬老革命珍藏63载

2015-01-09 13:54   来源: 沂蒙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记者 袁文潇 通讯员 杜爱峰

  近日,平邑县郑城镇后水湾村93岁高龄的陈成连老人,当着儿女们的面,从墙缝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小布包裹,一个封尘63年发黄了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呈现在儿女们面前。尽管纸张早已泛黄,但这一历史证件,牵引的是一位年逾九旬老人的革命人生,折射的是中苏之间那段深沉而厚重的历史。

  战场不怕死 荣颁会员证

  8日,沂蒙晚报记者来到陈成连老人家,一进家门,就见老人在用高粱穗扎扫帚,扫帚把是需要较大力气用绳子勒紧才行的,看上去老人的扫帚把勒得好轻松,除了耳朵有点背,眼睛还不花。谈起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陈成连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个证是用生命换来的。”1947年冬天,解放军南下,途中战役不断,需要在南下途经的地方征集担架队,在战场上抢运伤员。当时,陈成连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协助部队动员15名年轻人参加,陈成连被选为这个村担架队队长,跟随部队南下。1948年11月5日,碾庄战役打响,为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光他的担架队在炮火中抢出的伤员就有200多个。

  在战场上,陈成连不怕死,总是冲在前头,按照命令一般在战场上担架队是卧在战斗部队后,看到有解放军受伤,就起来把伤员抢下战场。可陈成连耐不住性子,尽管子弹在头上飞,他也不害怕,有了伤员他就向战场外背,回去后再捎上一箱手榴弹上前沿。战斗打响的第二个晚上,他找到跟随的连部连长说提个意见,连长把他带到指挥部去见领导。“我见领导就说,能否给担架队队员发枪,参加战斗,边打仗边抢运伤员。”陈成连说,“这时一个中年首长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白天的战斗中,你的勇敢我在千里眼里都看到了,你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都来扛枪打仗,谁来抬伤员?战斗打响后你们担架队一定要在前沿阵地后面,一定要卧地,这样才安全,看到有了伤员再去抢下来。’随后,他掏出笔来问我是哪里人,我把地址和名字告诉了他。”这时,指挥部里有战士送来了几十面小红旗,这位首长拿起五六杆小红旗对陈成连说,明天听到飞机声,你们就把红旗在阵地上高高地举起来,会有好戏看喽,这是给你们担架队的任务。枪没要来却领来了几杆红旗,陈成连直想不通。

  第二天,当听到嗡嗡飞机声时,陈成连的担架队就把红旗对着飞机摇,果然飞机向陈成连摇红旗的地方投了好多带着大箱子的降落伞,箱子全是饼干等食物,战士们都高兴地跳起来。原来当时我军截获和破译了敌军电台信号,敌人阵地上还没来得及举红旗,我军先举了,顺利截获了敌军的供给。陈成连担架队跟随部队从碾庄一直把国民党赶到长江口,完成担架任务后,他们于1948年腊月二十九赶回了家,后来才知道碾庄战役是粟裕将军指挥的。

  全国解放后,陈成连在家安心参加集体劳动。“1953年2月,崮安乡支委来人让我去趟乡里有事交代,一位乡领导接待了我。”陈成连说,乡领导告诉他,自从参加完碾庄战役后,有位上级首长十分关心他,打听到陈成连已回家了,他就放心了。1951年10月这位首长把陈成连列为中苏友好关系协会会员,但当时这个证没有发给他,经过两年的培养,地方上看到陈成连热爱劳动,为人热情,是位好农民,这才把中苏友好协会的会员证发给他。“我问这位首长是谁,乡领导说,你知道有位首长关心你就行了。所以这个领导是谁,至今我不知道。”陈成连说。

  精致证章折射中苏友好情谊

  近日,陈成连当着儿女们的面,从墙缝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裹,一个封尘63年发黄了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呈现在儿女们面前。陈成连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也是我最大的骄傲,证在人在。估计此证现存已为数不多,希望你们好好保留下去,作为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见证。”

  时隔60多载,当陈成连在沂蒙晚报记者面前摊开那本已经泛黄的会员证时,蓝颜色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印章朱红鲜艳,十分醒目。会员证为三折页六面,印刷字体为浅黑色,约10厘米长,宽约6厘米,颜色已发黄。首页写着“中苏友好协会(山东省)会员证”,中间的红旗上有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画像。封面的中间一页是会员使用规则,最后一页是“本会宗旨”及“会员权利与义务”,是繁体字。证件内页的第一页手写有证件所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职业和会员证号码及发证日期,编号为4119668,下边是“会员入会志愿书”和贴照片的地方。内页的第二页为会员转移登记,第三页为缴纳会费的记录。

  大家都不理解,老人为何将此证藏了这么多年才拿出来。“解放了,平安了,当年眼看着战场上不少年轻人英勇牺牲,想起来我就很难过。这点荣誉不算什么,我听党的话,不搞特殊,不炫耀自己。”陈成连老人解释道。

  ◎相关链接:

  中苏友好协会背景

  中苏友好协会于1949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会长,宋庆龄、吴玉章、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张澜、黄炎培七人被推举为副会长。同时选出理事197人,培养和发展会员70万人,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也吸纳了民主党派的领袖与骨干。中苏友好协会的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到1953年6月停止颁发个人会员证,改成各党派、人民团体和军队集体入会。1957年中苏友好协会并入党委宣传部门兼管,1960年,苏联单方撕毁合同、废止与中国的科技项目,中苏友好协会作为宣传机构的使命走到尽头。1960年2月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移交国务院外事办,因此中苏友好协会开始向对外文化交流机构转型。

   [编辑: 张珍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