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低迷的原奶行情,中华埠的养殖户对未来充满担忧。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
2009年7月底,全国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2.3元/公斤,黑龙江和宁夏甚至跌破2元/公斤。
奶农卖牛杀牛现象严重,奶牛存栏量迅速下降。
2009年下半年,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2011年6月,一些乳企拒绝收购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2012年以来,由于奶牛散养户大量退出,“奶荒”严重,原奶收购价格直线攀升。
2014年初,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升至每公斤4.27元左右。
“养一天就得赔一天,就现在这种行情还忙活什么……”三天前,莱西日庄镇瓦庄村的养殖户于德海将奶牛场里的80头奶牛全部当肉牛低价卖掉,四年前他决定养牛时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从2014年春天开始奶价走低,原奶市场日渐低迷。1月11日,记者走访了城阳、胶州、莱西等地的奶牛养殖户了解到,一些散户的原奶销售价仅0.75元/斤,低得不如一瓶矿泉水钱。面对着奶价暴跌和一些奶企实施限量收购,养殖户们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口奶源的冲击是迫使本地原奶降价的最重要原因,而他们预计,这种行情还将持续。
80头奶牛当肉牛低价处理 今年32岁的于德海是莱西马连庄人,之前一直做兽医。由于常年与养殖户们打交道,他渐渐掌握了奶牛的养殖技术。2011年,他把自己存了多年的7万元积蓄拿出来养牛。
于德海在莱西市日庄镇瓦庄村承包了一片土地,然后从别的养殖户那里买了7头奶牛开始饲养。于德海说,四年前,原奶的行情好价格高,再加上政府也大力支持,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在4年时间里 ,于德海共投入了 150余万元,他的养殖区里的奶牛达到了80头。
“规模大了,我还特意找了三个工人来帮忙,可没想到原奶的价格一落千丈。”于德海说,他是一家奶企的直供户,在2014年春节前,这家奶企开出的收购价曾达到5元钱一公斤,但2014年春节过后,新鲜生奶的收购价格开始一路走低,到了 2014年9月份以后,每公斤原奶的收购价已跌至3元左右,而近日原奶每公斤才2.8元。这还是直供户的售奶价格,散户卖的奶价格更低。
于德海还介绍,他饲养的80头奶牛中有30多头已经开始产奶,而每天的产奶量是 1000多斤,按照1.4元/斤的价格算,一天能卖1400多元,而一个月就是4.2万余元。
“就这个行情,我养一天赔一天。”于德海说,玉米、饲料等成本在不断上涨,而他每个月光这两项就要高达近6万元,另外再加上三个工人的人工费7500元以及电费、水费等 ,费用超过7万元。“算下来,每个月我都赔好几万,实在撑不住了。”于德海说,虽然备下了近20万元的草料,但1月8日,他还是将80头奶牛全部当肉牛低价处理了。
“现在只要有人买就卖”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奶市场的持续低迷,对散户们的冲击同样明显。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中华埠社区的徐德居饲养奶牛已经有16个年头。1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他家的养殖场里。徐德居介绍,他一共饲养了 13头奶牛,其中产奶的有5头,每天的产奶量是180斤左右。
“我从没遇到过这么差的行情。”徐德居透露,在中华埠社区养殖区内一共有三十多家散户,所产的牛奶都是通过一个收购商往外销售。“行情好的时候,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是2元一斤,从2014年春节过后,收购价开始下跌到每斤1.7元左右,后来又到了每斤1.3元左右,而9月份的时候一下跌至了每斤0.75元。”徐德居说,“现在连价都没有了,只要有人买就卖”。
“一斤原奶竟卖不过一瓶矿泉水,矿泉水还一块钱一瓶呢。”同样在中华埠养殖区饲养奶牛的散户张凤英有些尴尬地苦笑着说。张凤英跟丈夫从八年前搬进养殖区养奶牛,目前她的养牛场内共有奶牛20多头。
“价格低不说,从去年的9月份至今,我们才拿到了一个月的原奶钱。”张凤英说,他们周围养殖户们都是通过一个收购商往外销售原奶,而储备的草料已经快喂完,“现在玉米、草料的价格都那么高,我都不知道以后该咋办了。”张凤英说,如果行情继续低迷,她也准备卖牛。
奶企限量收购,奶农倒奶浇菜 奶价下跌的同时,销路也变得不畅。徐德居说,原奶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奶制品生产企业收购数量也有所减少,甚至还要限量,导致一部分原奶难销只能倒掉。
2014年9月底,徐德居也遇到了这个难题。由于没有了销路,徐德居养殖场内每天产的奶不知如何处理了。“量少的话,我们就喝掉了,可一天近200斤,怎么能喝掉。”徐德居说,原奶的存放期不超过10小时,“当时真是急了,留着卖不掉,喝又喝不完,后来索性就把原奶倒进了白菜地里浇菜。”徐德居回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周左右,其他的养殖户也跟他一样,因为销不掉最后都把原奶倒掉。
“奶业市场低迷,奶企缩减了收购量,有些奶企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类散户。”采访中,养殖户于德海介绍,两年前,各牛奶加工企业经常会出现加价抢购的局面。“可2014年变了,有的生产商收购原奶前就与奶牛养殖户签订限量协议。比如以前收购10吨的,只要8吨,那剩余的两吨就只能倒掉处理。”于德海透露,养殖户“倒奶”事件不仅在当地养殖户中出现,省内的泰安、东营等地以及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广东等地也出现过。
进口奶源冲击,低迷暂难转变 采访中,莱西一家大型奶牛养殖场的负责人分析,从供需关系来看,出现奶难卖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进口奶源的冲击。”他说,国际奶粉的价格持续走低,同样是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从成本上考虑,乳制品企业更愿意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这种情况导致了奶企对国内生原奶的依赖明显减少。”这位负责人称。
对此,山东省奶业协会相关人士也曾分析,奶价持续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受进口奶粉的冲击。他从权威部门查阅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出现超量进口局面,进口数量达68万吨,同比增长75%,进口额为 34.33 亿元,同比增长155.73%,创进口数量和进口额新高。
其次,由于之前的两年时间里,原奶价格高,一部分养殖户通过饲养奶牛赚到了钱,而这一方面让养殖户盲目增加了数量,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养殖户加入进来,由于奶牛数量增加,原奶的产量出现增长。“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这种低迷的局面还持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3月欧盟将解除对奶牛饲养配额的限制 ,解禁后欧盟奶产量将大幅增加,届时全球奶价将会持续下行,进口奶源的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记者 徐新东
如何跳出“倒奶杀牛”魔咒?
专家: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 为何频频上演“倒奶杀牛”现象?我国200万奶农如何才能跳出“卖奶杀牛”乳业魔咒?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奶农、奶业专家和政府官员。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的弱势地位。
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养殖环节的利润占乳业整体利润不足10%,奶价议价权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极端情况下只能杀牛弃养。”原中国奶协常务理事王丁棉说。
专家建议,要出台应急政策,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做好生鲜乳收购,落实奶农救助补贴,将奶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要理顺乳品企业和奶农利益机制,让奶农在价格上吃上“定心丸”;长远则应构建现代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奶农摆脱“倒奶杀牛”养殖悲剧。
“从短期看,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收储原奶喷粉或者给奶农发放补贴暂时渡过难关。从长远看,必须构建合理的企业奶农的利益共担机制,让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高度匹配,在利益关系上更为紧密。”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毛长青说。
“奶业是个舶来品。在国外,企业一般是先有养殖场再进行加工,奶农是乳品企业的股东,二者构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但国内乳业产业是两张皮,奶业养殖和加工企业相互独立 ,主要靠合同供奶,变数多风险大。”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认为,国内的上游养殖链如果断裂,下游加工企业就会被国外控制。冯艳秋建议,中国乳业应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融合。
“必须创新奶业生产经营体制。”邓兴照建议,要积极扶持奶牛大户 、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引导奶农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引导中国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变。
据新华社
■应对
农业部协调伊利蒙牛敦促企业收购生鲜乳 据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针对近期“卖奶难”问题,农业部11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农业部表示,将积极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1月8日,农业部与伊利、蒙牛等重点乳品企业奶源负责人进行协调 ,督促企业做好生鲜乳收购工作,稳定中小牧场和养殖户小区的奶价,保护奶农利益。
农业部表示,将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工作。目前,农业部已启动全国奶业生产周报制度,及时调度生鲜乳生产销售状况,重点收集乳品企业拒收数量、奶农倒奶数量、非正常淘汰奶牛等情况。
农业部称,将积极争取财政、工信、食药监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包括奶农救助、奶粉临时收储、扩大乳制品消费等方面政策措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