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峄阳:童试搜身惹学霸 自学成才就大儒(图)

2015-01-20 08: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他是一位大儒,精研《周易》,通晓濂洛理学,安贫而不苟取,居陋而自悠然,展现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风骨;他是一位隐士,读书鸣琴,登高结友,不循政事,怡然自得;他是一位老师,编撰教材,垂范乡里,桃李满堂,被尊为师表……他就是胡峄阳。本期 ,本报记者走进了峄阳文化园,解开这位大儒足不出里闬 ,名不登国史,述不刊当世,却能植根于百姓,感化众弟子,声名鹊起,不啻雷鸣的根源所在。

  童试搜身惹学霸 自学成才就大儒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号云屿处士,生于1639年,卒于1718年,享年79岁。据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即墨县志》载:“(胡峄阳)生有异禀,研精《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瓦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

  少年时的他读过洼里村的私塾,他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学霸”,成绩一直很优异。1655年,16岁的胡峄阳去莱州府应童子试,而正是这次出人意料的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按清朝考试规定,考生答卷时不得携带任何文稿、书籍入场,并且每个考生入考场前都要接受监场官吏的解衣搜身。血气方刚的胡峄阳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留下一句“视士子如盗贼,何以为国求贤才!”后便拂袖而去,立誓终生不仕。

  考试搜身制度并非刚刚建立,为何解衣搜身胡峄阳也知其原因,那么,他哪里来的这么大气性?“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胡峄阳出生在明末,他的父母长辈都是明朝子民,他童年生长的环境也脱离不开明朝的大环境,在见证了清兵铁蹄南掠中原的暴行后,少年胡峄阳自然对清朝统治没有任何好感,尤其是清廷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些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胡峄阳耳濡目染。在参加考试时,看到穿着清朝服装的人们对考生趾高气昂,遂心生不满。古代君子对自己的仪表装束要求非常严格,面貌形象哪能说改就改,所以年少的胡峄阳被激怒后,毅然决然地跟狭隘的官场说拜拜,同时也走上了一条通往君子的康庄大路。”峄阳文化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刘世洁说。

  做君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篇》)。修身则要靠读书,胡峄阳从莱州返家后,便潜心投入到研究前人鸿篇浩帙之中。尤其是有幸置身于崂山慧炬院中,这里有大量从被捣毁的海印寺中转移过来藏书,让避居功名的胡峄阳喜不自胜。胡峄阳尤其对《易经》情有独钟,而且专心濂洛理学,颇有见地。“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从胡峄阳的这首自赋诗中,后人能感受到他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君子情怀。

  “别无事,且把书念。细细嚼,慢慢钻,无限滋味在眼前。尝看时,如饮美酒,如逢盛馔,如没衣乞儿忽遇春天。好受用,好受用,便是黄金也不换。这个乐,乐无边。”(《竹庐家聒·示子弟读书便口辞》)。这段目前已列入城阳区流亭小学课本的经典劝读材料,多少也可表达出胡峄阳读书时的状态和对读书的态度。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胡峄阳研究成果是显著的,目前约有十部著作传世。城阳区宣传部副部长、城阳区文联主席朱崇伟告诉记者,他既有《易象授蒙》和《易经证实》等易理著作,也有生活和论文集《柳溪碎语》,有散文集《寒夜集》。这些著作辑录了其读书笔记和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情,为后人展示了一个“为文蕴涵哲理 、为诗情致旷远”的大儒形象。

  鸣琴会友编曲谱 由仁而人当师父

  关上仕途之门,胡峄阳带着罡风傲骨回到家乡,避居崂山,治学会友,过得颇为宁静。同时,胡峄阳气高量雅,交友也十分慎重。他在《友义自叙》一文中这样论交友之道:“朋友居五伦之一,即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此义不明,朋友道绝,诸伦皆废。”他认为,交友必须志同道合,患难与共,言而有信。先生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有蒋清山、孙笃先、韩良辅、张逢海等人。

  当时在不其山(今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铁骑山)百福庵的蒋清山与崂山道乐乃至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工诗善画精琴的莱阳名士孙笃先,因仰慕崂山风光,于不其山麓结庐而居,自号“琴隐先生”。胡峄阳不时与蒋、孙二人雅聚,或讲经论道、探究学术,或诗赋唱酬 、挥毫泼墨,或同游崂山诸峰,寄情山水。胡峄阳精乐理 ,孙笃先善抚琴,蒋清山善应风乐。胡峄阳揉合古代谱曲、祀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形成了独具韵致的音乐系列,后世称“峄阳古曲”。

  峄阳文化园工作人员根据在世老人的哼唱和胡峄阳著作中有关“古曲”的注解,将有300多年历

  史的峄阳古曲重新被发掘出来,整理出《梧桐秋月》和《燕子归》等曲子并加以演奏。刘世洁介绍,峄阳古曲能让传说故事更加丰满,从2013年4月23日开始,每周三峄阳古曲乐团都会在峄阳文化园教唱峄阳古曲。下面这首《燕子归》即反映了作者远行归来,赋诗鸣琴的高洁情怀。

  青松翠竹矮窗前,梅栽门外半亩田。

  花谢花开燕子归,春随甲子又一年。

  生来倦谢人间事,读书鸣琴不其山。

  白絮飘来遮望眼,鱼跃柳梢白沙滩。

  云卷云舒燕子归,春风不教岁月闲。

  溪水田垅尚依旧,读书鸣琴不其山。

  胡峄阳平静的生活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父母相继亡故,一个在现在看来成天“游山玩水”的儿子没有达到胡际泰当初的“期望”,带着遗憾离去。胡峄阳退出科举,让他一举成名,赞赏者有之,不解者亦有之。显然,对父亲胡际泰来说,舐犊之情与平生夙愿无奈地交织在一起。这种无奈,胡峄阳能感受得到,尤其是在父母辞世之后,他的痛苦无以复加,他在忆念双亲的《歌老莱子》诗中写道:“厥后事亲多少人,中有一叟口难传。”其自责之深、愧疚之痛,溢于言表,风木闻之皆悲。

  此时的胡峄阳生活变得愈加困窘,为了生存,他操起了塾师的职业,“先后在流亭、洼里、即墨城南关设账授徒”。

  作为儒者,他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正如他所说,“仁者,人也。仁人,心也。心与物为流通,才是个活人。”撷香怀玉的他自然不甘隐居山林,他将自己平生所观所学所悟编成《竹庐家聒》,作为一本道德规范启蒙教育的通俗读物,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对于持家 、处世、待人接物、礼仪、孝道等做了言简意赅的阐释,例如在《示幼儿知法便口词》一文中写道:“为人休犯法,犯法没人替。为人要守法,守法是便宜。王法最无情,犯了饶不的。五刑有三千,不孝是第一。骂人也有罪,打人不须提……”该书民国初年曾铅印行世,广为传播。

  “胡峄阳为师数十载,也算是桃李满堂,有一个学生王经千中了进士,最后还做过工部侍郎,这也说明了不是胡峄阳不想走科举仕途的道路,而是他本人对名利淡泊无志求仕。”原东流亭社区总支委员、分管峄阳文化管理工作的胡氏第十九代孙胡维毅说。

  鹏昌办学继先祖 峄阳文章进课堂

  胡峄阳在50多岁之后,不再专于塾馆授学,经常就《易经》和程朱理学作专题授课,可以说由中小学生教师已经升格为大学教授。即墨黄氏书院玉蕊楼,汇聚了许多旧僚宿儒,胡峄阳与在这里的韩良辅、范士骥等人被称为“崂山七十二君子”。

  1718年,79岁的胡峄阳无疾而终,葬于洼里村后北大茔。墓碑镌刻“清处士胡公峄阳之墓”。

  为了继承先人的遗志,1917年,胡峄阳的后人胡鹏昌(1882年~1951年,字海云,洼里人),于1935年出巨资创办了“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学生可以免费入学,“我们从今年94岁高龄胡孝坚老人家那收集遗失的曲谱时才知道,他其实就是当年识字所里的小学生,据他讲,当时小学课程以国学为主,开国文课,兼有算数,而且学校招生时不光只限于胡氏子弟。古乐谱的唱词由于从小就接触,所以记忆犹新,至今仍能哼唱。”刘世洁说,遗憾的是,由于日寇入侵,1940年识字所被迫关闭。“2005年冬,胡孝华、胡保恩等人发现了胡鹏昌先生校点本《胡峄阳先生遗书》四册,这套书从1916年开始校点,1917年刊印,对胡峄阳先生的笔记、论文、诗词作了比较全面的收载 ,包括《 柳溪碎语》《 寒夜集》《 竹庐家聒》等多种,分类清晰,比清末手抄本更加准确和翔实。这给《胡峄阳文集》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也是胡鹏昌先生对胡氏宗族的一大贡献。”

  朱崇伟说,作为一代儒士,胡峄阳在对子弟教育和与友人的交往中,有名言无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他游遍崂山,考察崂山地域特点之后做出的赞誉。“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这些特点让胡峄阳得出了“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的结论。

  2011年,刘世洁耗费3年时间主编的《胡峄阳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发行,包含了胡峄阳生前5部书。2013年3月,流亭小学、空港小学、城阳五中把胡峄阳文化引入了课程,流亭小学还根据胡峄阳著作《柳溪碎语》、《胡峄阳诗选》、《胡峄阳传说》、《竹庐家聒》编写校本教材《峄阳文晖》,让孩子们学习峄阳文化并传承下去。记者 逄鑫珊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胡峄阳 大儒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