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最好找副主任医师"戳破职称幻觉

2015-02-10 10:2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李红梅

  书教得再好,只要没有论文,大学老师也难评副教授、教授;手术做得好的医生不一定职称高,职称高的医生手术未必做得好,医生们自己都说,看病最好找副主任医师……这些怪现象的背后,是职称评定规则的不合理。2014年底,湖北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论”,潜心教学、科研推广做得好的同样可以评上教授。(2月9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项事关人才管理、评价和资源分配的人事制度,职称制度在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近年来,评审黑幕、论文抄袭、学术泡沫等问题的出现,表明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尤其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大学不同于纯粹的科研机构,其首要任务是育人。而在“唯论文论”的职称评审指挥棒下,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大学生学不到鲜活有用的知识。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亟须改革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湖北省教育部门首推高校职称分类评审制度,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重点考查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有助于引导一线教师强化教学、重视人才培养,迈出了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一步。

  医院本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但在“唯论文”“唯科研”的职称评定模式下,有些临床医生每天诊治大量病人却因为没有论文无法获得晋升,而有些副教授、教授级别的医生却不会看病。这种“论文压倒手术刀”的怪现象,不仅导致医生身心俱疲、医学论文造假成风,最终也必将损害患者利益。医生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能发表论文的医生不一定是好医生。要让医生回归临床,不再被科研、论文等职称评定“硬件”所累,亟待改革现行的医疗职称评定模式,将临床工作能力、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综合评价标准。

  但是,由于职称与个人收入、晋升等直接挂钩,职称评审制度事关众多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难度确实很大,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要重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让真正有能力、有才学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鼓励不同行业领域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可行的改革路径,先试点再推广。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