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两会处处体现出低碳环保,新能源车在会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记者了解到,青岛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今年计划配足5000多辆电动车,随之而来的充电终端也要配比到位,计划年底增设的充电终端也达5000余个,以解除电动车主路上的“没电恐慌心理”。
2000个充电终端已建或在建 “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不是车也不是电池,而是充电设施。”在2月13日的政协分组讨论上,新能源汽车这一话题被多位委员提起。市政协委员、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告诉记者,青岛市是国家第二批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已在组织建设、制度保证、政策支持、系统推进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于德翔说,21世纪是新能源加大数据时代,新能源产业里更是以电动汽车最具代表性。“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都争抢新能源大蛋糕,但在新能源行业青岛完全可利用自身优势获得新发展。”据介绍,青岛目前已落地的充电设施大概有40多处,约有2000个充电终端已建或在建,可以为2000辆车提供充电服务。
充电设备无障碍建立成难点 于德翔说,按照规划,2015年底前,青岛市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200辆,包括电动公交车、出租车以及私家车等,其中出租车1500辆。2014年至2016年,市直及市南、市北和李沧三区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60% ,其他各区(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
不过由于充电桩建设困难以及公共充电站难进等问题,目前青岛的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较低。“充电属于‘网’的问题:供电网、车联网、互联网,将用户、政府、电网、停车位、物业等利益交叉在一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于德翔说,按照配比,除了大巴车跟充电站有关外,私家车应该按照1:1~1:1.2的配比来装充电设备,出租和租赁的车辆要按照1:2的比例安装设备。据悉,目前青岛市区除了位于深圳路、延安一路和薛家岛三处为电动公交车提供充换电服务的充换电站外,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交运阳光新能源公司也在不少公共场所设置了充电桩。
解除恐慌心理打造“青岛模式” “现在新能源车比较少,开这种车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恐慌心理,担心充不上电,每当开到一定公里数就会想下一个充点电在哪。”于德翔说,随着充电设施的落地,让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充电,比如500~1000米内就有充电设施,通过手机APP就能查到充电设施在哪、是不是利于充电、匹配度如何等,解除电动车主的后顾之忧。
于德翔说,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中国最好最有创造力的产业一定是互联网平台下的新能源产业,而新能源中将尤其以电动汽车为产业导向。他表示,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会达到三亿辆电动车,“其中的90% 可能使用卫星设备导航,达到无人驾驶状态,如果到了那一天的话,城市交通不会拥堵,也不会有交通事故”。
“面临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迅速抓住、抓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契机,利用创新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利用政府资源和影响力帮助企业快速进入全国市场,在全国率先打造出新能源汽车的‘青岛模式’,才能提升整个青岛市的产业升级和市场转型的水平。”于德翔说,“青岛错过了互联网电商时代,但不能错过互联网平台下的新能源,希望青岛将来能将这种青岛模式在全国拷贝推广。”记者 郭玉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
2015青岛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