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了?几乎人人都在这么说。要说原因,可能是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讲究过年的方式了。翻看书本里记录着的年俗,听听老人们讲讲怎么忙年,读一读、听一听,都觉得过节的气氛扑面而来。
年货清单吃的占大头 需要置办哪些年货,一般要从腊月廿三“辞灶”这天算起,糖瓜、点心都需要准备好。到了廿四,该“写大字”,就是买春联写福字剪窗花。除夕到来之前,要准备的东西可不少。在青西新区泊里镇,需要购买的一个重要物品就是红席,婚庆嫁娶、喜庆节日都少不了。在平度,以前到了腊月廿九还有贴年画的习俗,因此也需要提前准备好。
在年货清单中,食物是很重要的内容。猪头是大多数青岛人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各种海鱼比如刀鱼、鲅鱼、黄花鱼,不止味道鲜美,还有强烈的象征吉祥的意味——年年有余;与此类似的,还有意为“吉利”的鸡,将四喜丸子、鱼和鸡摆在桌上,合在一起就是“吉庆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准备面食,花样繁多的馒头必不可少。如今,王哥庄大馒头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品牌,在年俗中,人们用大锅蒸馒头,屋子里热气腾腾的场面 ,意味着“蒸蒸日上”,还会用各式各样榼子制作出花样繁多的馒头。
年货大多寓意吉祥,在孩子眼里这些吸引力有限,但也有他们喜欢的东西。“小孩小孩儿恁别(bai)哭,我给恁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过去,孩子们过年最高兴的除了能够穿新衣戴新帽,还可能收到礼物:糖人或者泥老虎。如今,穿到新衣服不算稀罕事,泥老虎却算是罕见,虽然在一些集市上还能买到 ,但早已无法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它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或许是“80后”的怀旧记忆中。
除夕是一个忙日子 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到了除夕,重头戏就要登场了。岛城年俗大同小异,以大埠东为例,这一天一早就开始过年前的各种活动,事情很多,顺序很重要,时间性很强。在其村志上,就详细记录了过年的经过。贴春联,俗称贴对子。时间一般是除夕上午 ,过去要贴对子的地方很多,大门、堂屋门、房门要贴对联;照壁、粮囤、猪羊圈、大车、衣柜、院子里一般贴小单联;门框上方门楣上要贴栏门档(横批)、过门贴(用五彩纸 ,镂空 、悬贴)。“福贴”大小不一,要尽量贴得多。因为对联多,内容上就很丰富,主要反映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和愿望。如今人们住进了楼房,贴对联也变得简单了。
贴完春联,大埠东的居民们就要在堂屋正北挂轴子、摆上供品,供品有糖果、白鳞鱼、用油煎成浅黄色的豆腐、菠菜、油菜(有财),分放在5个碟子内。轴子要挂在一块大红布上,以示庄重。
除夕下午4时左右开始吃饭 ,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饭后,男人们到祖茔请祖先“回家过年”,这时要带着男孩子们,显示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与此同时 ,女人们则开始和面,准备馅料,开始包饺子。“在吃饺子前,中间有时还会有一顿发面包子。因为等着吃饺子时间长,恰好白天吃了顿大鱼大肉,这样一搭配,吃起来很香。”老家大埠东的一位居民说。
大年他们这样过 到了大年初一,这就是开始过年了。即使在岛城,过法也不一样,比如在浮山所,讲究的是“三更分二年”,就是在零时前后吃饺子;也有的地方讲究“五更分二年”,就是在清晨。还是以大埠东为例,居民信奉“过年过得早,年年过得好”这一说法,所以在除夕晚11时就开始了过年的程序:饺子将要熟时 ,点蜡烛、烧香,点亮灯笼,然后大人带着孩子到家门口放鞭炮。在宗轴前供奉饺子,全家磕头。之后,族人互相拜年,这段时间会有后辈给长辈磕头,长辈要给压岁钱。
再接下来,全家都要一起吃饺子,这是全家人口最齐、最多的时候,即使分居过日子的儿子一家也要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吃完饺子,男人们要到五服外长辈家拜年磕头。拜年这一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一整天。
初二是大埠东村及周边地域外甥看舅舅的日子,外甥都要带着礼物去给舅舅拜年。初二晚上要“送年”,时间一般会过了夜间12时 ,包饺子、放鞭炮、送祖宗、送财神。初三一早全家吃饺子,饭后撤下宗轴收藏,挂上大大的“福”字。撤去院子里放置的谷草和“拦门棍”,解除家中禁止扫地和泼水的禁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最多的是青年夫妇去岳父家拜年。
在农历众多节日中,过年是最热闹、最隆重、最受重视的节日。其合家团圆、辞别旧岁、万象更新的意义支撑着这一传统节日。记者从大埠东村志上了解到,从农历正月初一零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属于春节的范围,主要活动在初一到初三比较集中。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但因过去生活条件差,吃不到元宵,多数家庭吃饺子,习惯上称呼为“过十五”。
大埠东村及周边乡村“过十五”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农家用地瓜面 、豌豆面或白面作灯,倒油后点燃。也有人买苇杆蘸上蜡做蜡烛,或者把萝卜抠成“凹”字形,做成灯成为萝卜灯。天黑后,各种灯都点上,并燃放烟花。男人们还要把灯送到祖茔去,这时荒郊野坡上星星点点 ;妇女们在家端着灯照屋内的各个角落,“可驱妖避邪除百病”。 记者 韩小伟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