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葛布口村:大喇叭广播"要钱少了发钱多了"

2015-02-25 08:3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历经风雨的大喇叭矗立在村子最高的位置。



  “先唱歌,再撒气,不是要钱儿,就是要粮食儿。”这是村民们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喇叭的总结。先唱歌,说的是大喇叭广播之前要放一段音乐,再撒气是广播的人吹话筒时发出的声音,之后便是开始通知交钱和拿公粮了。

  互联网时代,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之间越来越普遍的娱乐和联络工具,但在记者的家乡—— 潍坊安丘市石埠子镇葛布口村,村里大喇叭在娱乐功能被淡化的同时,仍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村里40岁以下的留守成年人仅约20名,而还在务农的只有6个人。2015年春节前夕,村里举行了换届选举。“村里的老少爷们实在,喜欢直来直往,有事用大喇叭喊一嗓子就行了,不用玩花样。”新上任的村主任王学文说。

  记忆中大喇叭里的年味

  “大家注意了啊,下面说个事儿啊……”每年春节返乡,村里的大喇叭总会勾起归乡游子的记忆。走在村子的街巷,不经意地抬头总会看到那高高悬挂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突兀而显眼,它历经风雨和沧桑,在传递新信息的同时,也向过往村民讲述着村子的往事。记者在回乡过节期间,村里的大喇叭共广播了两次,第一次是通知村民领取土地流转金,第二次是广播村民节日防火问题,并顺带告知村里有人杀猪过年,提醒有需要的人可以前去买猪肉。

  在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大喇叭功能已经越来越单一。“村里的大喇叭已经好几十年了,第一次安装大喇叭时,是把它挂在村头的一棵大杨树上。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喇叭里更是整天放送戏曲和评书,虽然当时吃不好穿不好,但是大喇叭却给人们增添不少年味。后来逢年过节直接把戏台搭在杨树下,话筒连在大喇叭上,那叫一个热闹。”谈起过去的大喇叭,80岁的张桂梅老人颇有兴致。据张桂梅介绍,之后那棵挂有大喇叭的杨树底下,变成了村里的公共社交广场,一到闲时候人们就凑到一起,听完广播后大家再讨论,好不热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流行的音乐和戏曲,在文化生活枯燥的年代,大喇叭为信息闭塞的村子带来了文化享受和精神寄托,大喇叭还是村民了解天气预报的唯一途径。现在,大喇叭的娱乐和广播新闻的功能已经被电视代替。

  曾经惹人烦现成大管家

  除了热闹,在记者童年记忆中,大喇叭带来的还有几分“恐惧和焦虑”,因为大喇叭会通知村里的小孩打预防针。

  “先唱歌,再撒气,不是要钱儿,就是要粮食儿。”这是村民们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喇叭的“精湛”总结,一直被口口相传至今。先唱歌,说的是大喇叭广播之前要放一段音乐,再撒气是广播的人吹话筒时发出的声音,之后便是开始通知交钱和拿公粮了。据村民们回忆,当年计划生育正搞得如火如荼,大喇叭几乎是天天催促交超生罚款,加之当年农民需要上缴公粮和“提留”等多种税款,因此大喇叭给村民留下了“一响就要钱要粮”的印象。

  “与之前相比,现在大喇叭广播的内容更丰富了,不但要钱少了,而且开始发钱了。”村民王文星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农民上交的钱越来越少,而且国家开始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有医护人员定期到村给村民免费查体,随着对这些惠民内容的广播,大喇叭正逐渐变成村民的“贴心大管家”。

  为田园生活而保留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与前些年相比,大喇叭广播的频率出现降低的趋势,“平均起来小半个月响一次”,难道村里不再需要大喇叭了吗?“现在大喇叭只挑最重要的说,不再罗罗嗦嗦,这是村委会工作效率提高的表现。还有就是一广播什么事,村里人都积极配合,因为这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现在政策好了,大喇叭里光说好事,我现在就盼着通知领养老金呢。”张桂梅说。

  在农村,大喇叭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更符合农村的生活和劳动作息习惯,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播手段。村民们认为,电视不可能专门有节目给村里下通知,挨个给村民发短信很麻烦,而且还要花信息费,年轻人几乎都在外工作,上了年纪的村民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对电脑等新媒体也不“感冒”。据了解,记者所在乡镇有22个村,目前每个村都在使用大喇叭。对于“大喇叭将要被淘汰”的质疑,村民王文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对务农的村民来说,白天多数时间在田地里,晚上回去很早就休息,村里有什么事,用大喇叭通知是最省时省力、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广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收听也非常方便,不管你在干什么,只要在村子附近,就是你不想听,大喇叭也能把事儿灌进你的耳朵里。”

  文 /图  记者 王洪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