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房贤刚 报道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3月8日,方才臣、王守东、宫明杰、李建华、张士平(自左至右)等代表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深表赞同。
□CFP供图◤邹平县维动电动汽车厂工人在装配纯电动汽车。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张春晓 李占江
一直躲在角落里的马桶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从春节前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在今年两会上持续“发酵”,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马桶盖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了我国
制造业怎样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在哪里?今后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来自制造业大省的山东团代表们纷纷提出建议。
不争气的产品为何这么多? “马桶盖事件的发生,我们国家很多部门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人大代表、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提起这件事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说到底还是质量问题。”许振超痛心地说,其实何止是马桶盖,在他常年工作的岗位,港口起重机用的钢丝绳全部是国外进口的。“不只是在港口,目前国内矿井、景区游览车所用钢丝缆绳,全部是外国进口,国内缆绳实在不敢用。”旁边的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忍不住插话。
常年用国外缆绳,让许振超这个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年,他说服公司领导,在西部找到了一家号称国内最好的钢丝缆绳生产企业,订购了一批缆绳。让许振超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换上新缆绳刚刚两个小时,司机就急乎乎地给许振超报告:“不好了队长,赶快上来看看吧。”许振超上去一看,“我的鼻子差点被气歪了。才用了两个小时,圆形的钢丝绳居然变成了六角形!这样的质量谁敢用?”
许振超说,不仅是钢丝绳,就连他家里的下水管道也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1999年,许振超搬进新家,到现在16年的时间里,他家里的下水管道至少换了7次。
对国内产品痛心之余,让许振超忧心的是:从马桶盖到钢丝绳,再到下水管道,老百姓日常身边不争气的产品为何这么多?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制造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报告中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是,当前社会重视制造业的浓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国家对制造业的扶持措施也很不到位。”人大代表、山东省商业集团董事长凌沛学认为,靠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我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过于急功近利,从政府到企业界,几乎是什么来钱快就上什么项目,如果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不足,企业没有积极性,制造业自然大而不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不可谓不重视,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措施。但在很多地方,真正落实的优惠措施还是不多,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孙明波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促进法》立法工作”议案。他认为,“以质取胜”不仅是中国深化改革、治国理政、强国利民的需要,也是中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获得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新机遇。
靠什么保障
“中国制造2025”实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职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让许振超感到振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发达的制造业,怎么能称得上强国?”
那么,靠什么来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在许振超看来,除了国家相应的顶层设计和足够的优惠政策外,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大量的一线工人去实现。“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技能扎实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将会非常困难。”但是,许振超对眼下产业工人现状充满了担忧。他认为,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这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而眼下急需要做的是,尽早改革我国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切实保障和提高一线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张新起看来,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从长计议。前几年他到德国考察,在一家已运行了100多年的叉车企业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工人的精神面貌,“年轻工人们全神贯注,干劲十足,感觉他们对工作特别投入。”一名年轻的操作工人告诉张新起,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再过五年他的职级就会升一级,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做一名优秀的工人就是他的人生追求,我们国内能有多少工人会这么说?仅从这一点来看,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