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啦!回来啦!”历经101天的海上奋战,3月13日,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
科学号”,结束中国科学研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014年海山航次调查任务,靠港青岛,74名科研人员与家人团聚。据悉,本航次完成多个“首次”,其中从3000米海底获得的一块百余公斤重的玄武岩,是一件珍贵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样品。这块石头因在2月14日情人节获得,研究人员亲切地称呼它为海底的“
睡美人”。
深海海山调查意义大 3月13日上午9时许,在青岛港码头,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科学号”船上科研人员的亲友们,已焦急地等待着“科学号”的到岸。10时30分,“科学号”停稳靠岸,亲友们“冲上”甲板,将胜利的鲜花献给船上的科研“斗士”们。
“海山航次是我国首次对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开展深海海山多学科综合调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助理、本航次第一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李超伦,对记者介绍了本航次的意义。他首先告诉记者,深海地貌和陆地一样,也有平原、丘陵、山峰,高出海底1000米以上的地貌就可以定义为海山。在深海环境下,海山容易形成上升水流,形成特殊水温结构,这些条件通常是海洋渔场形成的条件,通过对海山环境的调查,可以得到一些原始数据。
“另外,海山一般是生物热点区,生物物种比较密集,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深海物种。另外,海山的形成是特殊的地质过程,经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海山是如何形成的,这对板块构造、地震、地球演变的研究都有意义。”李超伦介绍。
情人节捞起“睡美人” “科学号”本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冬冬带记者见识了这次海山科考收获的一块“宝贝”—— 玄武岩。在标本室,董冬冬告诉记者,它是在3000米水深的索罗尔海槽进行岩石拖网获得的,长约半米,重百余公斤。捞到这块岩石真是非常巧,当时正好是2月14日情人节,拖网捞起来这块宝贝大伙十分高兴,说是大海送的情人节礼物,是沉睡在海底的“睡美人”。
“这次我们不只获得了珍贵的海底玄武岩样品,还在国际上首次在该区域获得大量橄榄岩和碳酸盐等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样品,共约300公斤,这都将成为研究深海海山的一手样品。”董冬冬表示,橄榄岩更为珍贵,一般存在于地壳100公里以下的地幔内,偶然见于深海海底,能收获橄榄岩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采到120个物种 记者了解到,本航次从去年12月初出发,分成两个航段。第一航段从2014年12月初开始到今年1月初结束,主要对海山生态物种进行研究,第二航段从1月初开始,主要是对海山地质环境进行研究。
“这次,我们对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的调查,利用ROV、CTD、生物拖网等设备,首次认识到该地区底质几乎被有孔虫砂所覆盖,并获得了从约260米深的海山山顶一直到2000米深的山底的120种海山生物,其种类主要包括刺胞动物珊瑚虫纲、甲壳动物、棘皮动物与多孔动物。”李超伦介绍。
高科技帮了大忙 “本航次中还应用了一些先进技术装备,这些高科技在科考中帮了大忙。”李超伦表示,CTD、ROV两款设备,CTD是常规的水体观测设备,能监测海水的盐度、温度、深度,获得准确的技术指标,ROV是一个遥控水下潜器,能进行水下的测量、取样。李超伦还介绍,本航次还首次使用了国产海底地震仪,地震仪是中科院所研发,这次科考中,科考队员在雅浦俯冲带投放了7台被动源海底地震仪,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天然地震数据采集。据介绍,本航次还利用浅剖、重磁仪、多波束、热流探针、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等设备。
“科学号”2014年在航240多天,这次回港后,将进行一个月的维护,今年还将进行四个航次的科考任务。 记者 张同顺
小资料 海洋科考船科学号 “科学”号长99.8米,型宽17.8米,总吨位4711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作为我国未来10年至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海洋基础科考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记者 张同顺
已在科考船上过了俩春节 3月13日上午9时,冯女士抱着4岁的儿子小天羿,早已等候在青岛港码头,小天羿翘首大海,希望爸爸早点出现。冯女士的丈夫是“科学号”本航次的科研人员张国良。冯女士告诉记者,丈夫已经连续两年在科考船上过春节了,丈夫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婚后经常是聚少离多。“平时用QQ和他联系,但信号不是太好,有时候联系不上就会担心。”
10时30分,“科学号”到岸停稳后,小天羿马上上船找爸爸,和爸爸腻在一起。张国良告诉记者,他从今年1月初作为本航次第二航段的科研人员上船。船上的生活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大伙会一起找乐子,打打篮球、踢踢室内足球、唱唱卡拉OK等。
“船上工作是全天候进行的,工作人员是三班倒,除夕时船上组织了春节晚会。”张国良说,记得那晚船上还用卫星信号接收了央视春晚节日,“经常出差,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这几天要好好陪陪家人。” 记者 张同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