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难进脸难看,这是很多上门收公用事业费的抄收员的感慨。而在大连路上却有这么一名抄收员,随意敲开辖区里任意一户居民家的门,都会受到亲人般的“礼遇”。他是市公用事业收费服务中心市北营业站站长助理鲁斌。这个80后小伙子,8年来踏过了数千万级台阶,敲过几十万遍住户的大门,送上他特有的微笑。
现场 进门抄表就像串亲戚 “您好,请问有人在家吗?我是来您家抄水表和燃气表的! ”昨天上午10点半,鲁斌敲开大连路上一家住户的门。“哎呀,我一听就知道是你。来,小鲁,快进屋喝杯水,歇歇。 ”开门的老人笑着把鲁斌让进屋里。鲁斌一边换着鞋套,一边说,“张阿姨,你的风湿病最近好些了吗?上次给您推荐那个市立医院的专家,您去看过了吧? ”
在抄表的过程中,鲁斌熟络地和张阿姨开着玩笑说着话。那种感觉,不像是在工作,更像是母子俩在家里聊着家常。随后,记者又和鲁斌到8户居民家抄表收费。每户人家都和他很熟络。临近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位用户非要让鲁斌在他的家里一起吃午饭。鲁斌好一阵解释才 “脱身”。 “呵呵,在这一片干了8年了,几乎和每家每户都熟悉了。时间长了,就和亲戚朋友一样了。”鲁斌笑着说,“很多老人都有我的电话,有时候遇到个急事,找不到儿女,他们就来找我。 ”
8年来,他已踏过了数千万级台阶,敲过几十万遍住户的大门。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已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那份最真诚的服务为辖区的居民服务着。
经历 挨了骂加倍“献殷勤” “别以为我们的活好干,其实我也被用户骂过。 ”鲁斌说,8年前,刚开始工作时,他的压力很大。每天要爬数千级阶梯,敲上百户居民的门,甚至有时还遭遇居民的谩骂、被狗咬、被摔门等种种情况。记得一次,在鲁斌抄收辖区内有一名客户长期拖欠费用,每次登门抄收时这名客户总是粗暴地拒绝缴费,恶语相向,上火了甚至还要动手打鲁斌。但他始终以微笑对待。
面对这个“刺头儿”,他通过居委会了解到,该客户的父亲也住在自己的抄收区域。于是,每当到这位客户父亲家抄收时,就比以往更加注重亲情化服务:老人行动不便,他帮着倒好热水;家门前有杂物,他帮助打扫卫生;老人家中大桶水没有了,他帮老人出门打水。时间长了,老人对鲁斌十分感激,总是向邻居夸这个小伙子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营业站接到了这名客户的电话。他在电话中不好意思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们那位小鲁同志了!我爸一直夸他,说他像自家人一样。我这人就是脾气不好,也不知道你们这工作的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拖欠费用了,你说哪有给自家人找麻烦的?”从那之后,鲁斌和他还成了好朋友。
谈到自己受“礼遇”的绝招,他坦诚地说,“越是有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越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可能我们只需要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细心,举手之劳也许就能带给他们感动。 ”就这样,8年来,鲁斌总是会用微笑和他的真诚服务去卸下一个个客户的“防备心理”,让他获得了无数个“赞”和“好评”。
欣慰 被居民誉为“抄收片警” 虽然在大部分人眼中,“抄收员”是个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时间自由的职业,但因为鲁斌负责5000余户家庭入户抄表收费,即便分单双月收费,算下来一天也要跑100多户,敲数百下客户的房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清楚情况,经常一家用户至少要跑上三四次才有可能抄上。
现在,在鲁斌的每本账册上,都能看见些特殊的标记和划改多次的痕迹。他说,“由于抄收的用户有5000余户,而实际上每家的情况都不大相同,因此我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将每家客户的联系方式、通常在家的时间、便民卡的存放位置、水气设施的安全性、近期抄收情况以及客户的抄收需要等都一一标注上。并建立了客户电子档案。例如:谁家里有婴儿,要轻敲门;谁家老人耳背,要大声敲门;老年人客户,晚上休息得早,需要白天抄收;青年人住户下班晚,9点以后再拜访;外地住户,常保持电话联系;住户在附近市场摆摊,到其摊位上刷卡……碰上有的老年客户耳背听不见敲门声,他就在他们早晨出门晨练的时候上门抄收,并帮他们检修门铃。久而久之,辖区内的客户们都熟悉了这个总是带着憨厚笑容的小伙子,遇见他也都热情地打招呼,谁家的水气设施出现了点小问题也喜欢先向他咨询,谁家遇到了什么麻烦事,邻居都告诉他们“去找抄表的小鲁就行了”。时间长了,辖区内的客户都亲切地称他为“抄收片警”。
无奈 两岁女儿把他当“陌生人” 8年前,24岁的鲁斌从山东体育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当一名体育老师或是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而是做了一名普通的一线“抄收员”。这让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大跌眼镜,甚至有人预言在这样枯燥的岗位上,他撑不下来。而如今,他不仅坚持下来了,还成了行业里有名的“微笑哥”。
谈到工作,他一脸自豪,而说起生活和家庭,他则满脸内疚。如今,鲁斌已经“升级”为一名爸爸。对于两岁的女儿,他很是充满了疼爱。因为工作原因几乎没时间陪伴孩子。白天,他要在单位工作。每当夜幕降临,鲁斌又要背着装有pos机、手电筒、用户资料的工作包出门了。 “他说,“现在每次回到家中,我成了孩子感到最‘陌生’的人。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她也不会找我,而是先去找爷爷奶奶。 ”和家人都这样,就更不用谈及与朋友和同学间的聚会了。他说,“他们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而我晚上却是最忙的时候,所以每次约我都没空。同学们都笑话我比国家领导人还忙。 ”
记者 田璐 通讯员 胡鑫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