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五中封安森(青岛十五中语文教研组长、高三2班班主任)
春寒消减,芳菲欲度,正是人间好时节。然而,随着全市摸底考试的结束,高三一轮复习正式落幕,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六月大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全体高三师生无暇领受软风吹柳的美好,就要立刻投身到更加紧张的二轮复习中去。怎样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成为许多考生及家长共同关注话题。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愿意谈谈对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看法,供同学们作为复习的参考。
一. 完善目标体系,反复陈述矫正
语文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学科涵容语言、文化、思维、人格的综合性教育的特点,造成难以量化的学习过程与必须量化的考试形式的矛盾,其复习的难度和复杂性要超出了其他所有的学科。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语文总复习就是一次艰苦的定时攀登,如果缺乏规划和管理,就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复习成果。
那么,如何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做好二轮复习的规划和管理呢?最重要的是完善落实复习的目标体系,杜绝复习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那种看不清方向,想当然的以为多流汗多做题就一定会胜利的想法是有害的。
《考试说明》明确回答了高考要“考什么”“怎样考”,是建立高考语文复习目标体系的唯一依据。一般来说,语文复习的目标体系是逐项逐层设立起来的,通常一个专项目标包含四到五个层次,不同的专项目标小体系合并构成语文复习的整体目标体系。比如:
举个例子,比如专项目标“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就是它的分项目标之一;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又是“鉴赏评价”的考点目标之一,它又可以分解出“知识目标”和“题型目标”,分别指这个考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对于某个题型来说,又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有相对固定的答题规范,这就构成了题型的思维目标和表达目标。所有的复习活动都应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要围绕着落实和巩固目标而展开。
目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形成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链条,使整个复习有了可以量化和评估的标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对专题目标的系统复习,但是由于执行力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同学会留下这样那样的弱点和漏洞,出过很多力,却不见明显的提高,反而随着复习的深入差距越拉越大。对于这些同学,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反复陈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通过强迫加深记忆,使其在训练中得以呈现;一个是加强反馈矫正训练,促进知识、思维和题目的结合。
二.删繁就简,抓住重点
美国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简单些,简单些,再简单点吧”,这句名言十分适合语文的二轮复习。一轮复习之后,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复习越深入,承载越繁重,前行越艰难,重复无效,缺乏针对性的复习就在所难免了。尤其是部分规划能力较差同学,很容易淹没在材料和习题中疲于奔命。这个时候,就需要删繁就简,抓出重点。
怎样才能实现复习内容的简化呢?要从目标体系出发,把专项复习的目标分成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或直接删除,或只留纲目。比如,对于“语言文字”专项的“识记”部分,凡能够一次性识别的,毫不犹豫地直接删除,不必瞻前顾后,一遍一遍地重复;只留下不能识别或识别错误的内容重点复习,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在后续复习中陆续补充的新鲜内容;如此反复,争取在五月下旬只留下薄薄的一两张纸,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彻底完成复习,刚刚好。再比如,对于“阅读”专项,可以采用提纲和例题陈述的形式实现简化;开列知识和题型条目,反复陈述知识、题型、思维过程和表达要求,并不断删减能熟练陈述的部分,至五月中旬静悟前完成复习,也刚刚好。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把枯枝败叶扫除了,枝干才会凸显出来;同样的,合理的删繁就简,才能使重点难点凸显出来,理清学习成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复习效率。
如果高三复习是一场赛跑,二轮复习就是最后的冲刺,负重过大是无法超越的。部分同学可能在心理上对“简化”存在很大的疑虑,那么,认真的想一想,在未来短短的六十多天里,在语文这个学科上,按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来说,我们能完成的复习的总量是多少?若是不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又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三.加强思维训练,规范答题标准
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一轮复习是专项复习,逐项落实,实现复习的系统化;二轮复习则是综合复习,查漏补弱,提高得分能力。不重视复习的阶段性特征,很容易在复习中迷失方向。随着专项复习的结束,有些同学容易产生“复习完了”的错觉,以为成绩还不够好是因为题做的还不够多,题型见识的还不够广,淹没在题海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做题是复习的重要依托,却不是复习的目的;复习必须去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成果转化为卷面的成绩。能不能及时查补“失分点”,找到复习的“着力点”,是二轮复习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那么,在二轮复习中通常要面临哪些问题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单从“阅读”专项来说,大概存在这样一些常见的问题:
1、审题偏颇,不能精准的解析题目。比如“从全文来看,x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小问题,一个是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分析说明“xxx”的人物特征,包括其外在特征和性格、心理、精神等内在特征;一个是联系生活现实,对此类型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态度或情感倾向。但是在做题过程中,部分同学可能只完成了第一个问题,完全忽略了第二个问题,造成明显的失分。是不是没有能力解答,或是不具备解答的知识呢?显然不是的,这就要通过审题训练来定向解决。
2、知识和题目的结合存在问题,不能准确的检索解题所需的知识,或不能把掌握的知识顺利的应用到解题中去。比如这次一模考试语文卷的第33题“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不少同学乱了阵脚,各种概念和术语蜂拥而至,混为一团,只好凭着感觉乱答一气。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问的就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方式”,而常见的“叙述方式”无外乎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常见也基本不考查的还有分叙、合叙、平叙等。常见的叙述方式及其特点和作用,学生都是很清楚的,甚至在初中就已经能够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呢?这就是个“知识”和“题目”的结合存在问题,也需要在二轮复习中去定向解决。
3、思维和题目的结合存在问题,答题整体构思不合理,不能有序的展开思维,造成答题的缺漏或偏移。比如一篇小说阅读,问“小说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部分同学踌躇不定,感觉不好下手。其实这个题目从思维上讲无非两大步,一是题目自身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一是题目与文本的联系和作用。题目自身有什么特点呢?从形式上说没有修辞,没有手法,是个有着强烈动作性的把字句;从内容上说点明了“信任”“留给”“你”,一个动词,两个对象。题目与文本又有什么联系呢?小说的文本要素无非是人物、情节、主题、环境等,即便不读小说,也大致能够猜到“信任——主题”“留给——情节”“你——人物”的显性关系,加之把字句所带来的动作性,那么轻易地就可以确定基本的答题角度。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很清楚的,没有难度可言,那为什么会陷入纠结呢?很明显,存在一个不能有序思维,合理构思的问题。这种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构思训练才能得到解决。
4、答题规范存在问题,一般体现为繁简失当,不能够看分构思,分条答题。学生在复习中必须关注自己的“失分点”,而答题时又必须要时时注意设计自己的“得分点”。保住自己的“得分点”,在表达上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繁简得宜,太繁则容易掩盖了或挤走了得分点,太简则容易因表述的不全面放跑了得分点。解决这个问题,简单的做法是根据答题过程设计好表达的顺序,限定表达的字数,使整个答案通畅饱满;比如诗歌鉴赏,在训练中每个小题就要尽量达到40——60个字。保住“得分点”要处理好的第二个问题是“看分构思”“分条答题”。分数是由得分点来支撑的,因而要根据分数来构思答案,并视具体情况适当扩展范围;要根据分数来分条表达,使整个答案连贯条理,为阅卷教师提供“寻点”帮助。这两个原则是每个学生都清楚的,但在实际解题中不能够贯彻或贯彻得不好,这也必须通过规范训练来解决。
以上仅是以“阅读”专项为例,列述几种要在二轮复习中通过定点规范训练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二轮复习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刀切,要视个人情况的不同而追求一点个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提高;二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这些,比如规范书写,比如掌控时间,等等,都需要在有目的的训练中积极解决。
高三的同学们,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上演着超越和反超越的故事;高考也是一场人生的洗礼,这边是蹒跚的雏鸟,那边是起飞的雄鹰。“行百里者半九十”,二轮复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成绩的最重要的时刻,只要你坚定信念,决不放弃,完善体系,抓住重点,强化规范,提高效率,一定能够取得语文复习的成功,迎来高考胜利的捷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