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周晓辉自杀调查:一场没有赢家的"医闹"风波

2015-04-07 06:1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4月2日,周晓辉的名字已在医院门诊专家简介栏中被撤下(图中红圈处)。



  

被撤下的周晓辉简介。



  

办公室至今挂着病人送他的锦旗。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四川省人民医院从医生到病人都在自发悼念着自杀身亡的医生周晓辉。在他们眼中,周晓辉是个医德、医术俱佳的好医生,很多人推测他的自杀源于一场“医闹”事件,但院方及涉嫌“医闹”的患者一家均对这样的推测予以否认。不管怎样,周晓辉的死,再次将医患纠纷推向了风口浪尖。是病人的无理取闹,还是医生精神压力太大,抑或是医院乃至整个医疗体系的沉珂顽疾累积发酵?医生用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医闹”,而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和病人。

  医生自杀引爆舆论

  3月31日,四川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周晓辉被发现在成都温江某小区住房内自缢身亡。在那处尚未装修的房里,他留下了两个啤酒瓶子,几十根烟头。

  当天晚上,微博账号“@直播成都”综合多名医生爆料,称周晓辉医生不堪医疗纠纷自杀死亡。“2014年6月底,周国栋妻子因病情严重被多家医院拒收,周医生好心予以收治,但家属认为手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赖在医院数月不走,常对医生护士发脾气,甚至会辱骂动粗。这让身为科室主任医师的周晓辉身心俱疲,自缢之前已准备卖车卖房以赔偿患者。”

  这无疑击中了当下医患关系紧张这根软肋,“患者家属逼死医生”的消息由此引爆了舆论。

  传言中“逼死医生”的患者家属、来自四川雷波县的周国栋一家自然面临着很大压力。4月1日,一名医护人员在参与该院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以后,将一朵白花送进患者病房,这让周国栋感到很不是滋味;4月2日,两名自称接受过周晓辉医生治疗的病人闯进住院大楼,声称要“杀掉”逼死医生的家属,被医院特意安排的保安拦住—— 院方表示,现在周国栋去开水房打水,都会让保安跟着保护。

  更多的人集中在网上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责。

  周国栋一家有些招架不住了,“我们从来没有跟周医生冒过火,周医生也没有跟我们红过脸。”4月3日上午,患者儿子周家波、周家兵及女儿周家琼告诉记者。

  性格开朗业务能力强

  如今,周晓辉的办公桌还上堆满了文件夹、笔记本、灌装茶叶,以及一张填好的医生手术权限分级申报表。记者注意到,周晓辉申请的手术级别为4级,这是技术难度、风险系数最高及手术过程最为复杂的级别。办公室墙壁上至今还挂着一面病人赠送的锦旗。

  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张训说,作为省级医院重要科室负责人之一,周晓辉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工作精益求精。周晓辉业余喜欢唱歌、旅游,还带动了科室的羽毛球运动。“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以这样意外的方式离开,让人很震惊。”

  公开资料显示,周晓辉1988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擅长诊治胆道疾病、肝脏肿瘤以及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性格好、业务能力强是周晓辉的两个“标签”。“每次跟我们谈论病情,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尽力医、医起走’。”周家琼也告诉记者,虽然和周晓辉见面不多,但能够感觉他是个开朗、平和的人。

  四川人民医院宣传部4月3日发布的一篇追思文章将周晓辉描述为,“一个儒雅、内敛、温和而谦逊的好医生、好老师、好同事,说话总是轻言细语,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见他和谁红过一次脸”。

  据了解,周晓辉的妻子身患卵巢癌,多次手术,需长期服药治疗。该篇文章写道,“生活中,周医生和妻子相亲相爱。妻子身患重病多年,他总是悉心照料,尽管工作繁忙,中午下班他都会挤出时间赶回家陪伴妻子,煎熬中药。同事们时常看见他和妻子手拉着手在医院家属区散步。”

  该院生殖中心张潇潇医生曾向记者转述该科老主任对周医生的印象:他话不多,对妻子轻言细语,很耐心很周到;虽是本院医生,但带妻子看病从未预约,每次耐心等待,是个自律的好医生。

  周晓辉医生出事以后,他的家属不愿接受采访。只有一位在医院工作十余年的保洁阿姨告诉记者,数年前她曾帮助周医生照顾住院的妻子,几个月时间里他吃住均在医院,对妻子不离不弃,现在却突然选择离开,“他的心说来也太狠了。”

  作为多年老同事的张训熟知周晓辉性格,他也认为,家庭压力不是致使周晓辉走向绝路的原因。

  270多天的“拉锯战”

  对于网上流传的周晓辉因陷入医患纠纷卖车卖房的信息,医院及科室同事称并未与患者协商赔偿的事宜。四川省人民医院也发布公告否定了外界的猜测。

  作为患者家属,周家波也认为,周晓辉医生选择离世与自己并无直接关系。

  周家波介绍,母亲龙女士已有20年胆结石病史,2014年6月份他们第一次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并于当月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之后的10余天,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家属,均对患者身体恢复状况很乐观。

  尤女士女儿周家琼称,“争议”始于2014年7月10日左右。彼时他们准备带患者出院,但是拆开纱布以后,发现伤口裂开,并且有黄色液体流出;更让他们无法安心的是,患者告诉他们手术以后就自觉胃部刺痛,就像拿刀割过一样。

  周家姐弟认为自己的母亲遭遇了医疗事故,这次手术并不成功。之后医院又先后安排了两次手术,但期间医院再也没有向他们催缴过费用。医院治病不收钱的反常行为被他们视为对方“心虚”的表现,

  以上说法遭到了患者所在科室的驳斥。与周晓辉共事10余年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张训告诉记者,患者术后出现的症状都是事先有所预料的结果,属于术后并发症,该科室一直在给予积极治疗。“与他们沟通了很多次,但是他们就是不理解。”张训告诉记者。

  至于未曾催缴治疗费用一事,医院某负责人予以否认,称医院曾多次向当事人发出催费通知,对方一直不予理睬。“他们就是想赖在医院不走。”一名曾在该医院实习并对患者有过接触的网友告诉记者。

  从去年7月中旬开始,双方逐渐闹得不愉快。该科室的医护人员觉得这一家人有点“难缠”。有人爆料称,一名护士曾被家属骂哭,也有医生被打。张训告诉记者,虽然家属与周医生仅限于争执,但确有辱骂护理人员、殴打医务人员的事情发生。

  家属否认对医生不满

  周家波承认自己跟该科室个别医护人员产生过数次口角,甚至动过手,但这是缘于他们“服务态度不好”。另外,周国栋、周家琼等人都曾与医护人员发生矛盾。

  据周家波回忆,去年10月2日,他跟该科室一名年轻医生发生过冲突。次日周晓辉带着那位医生过来跟他握手和解,并解释说那位医生因为加班,工作太累没有休息,心情不太好,让相互理解。

  但他并不把自己归为“医闹”的行列。“我们没有堵办公室,没有拉横幅,怎么就是医闹了?网上还说我们找周医生赔钱,从来没有这件事。”周家波说。

  据周家波介绍,3月24日左右,他接到周国栋电话,说龙女士病危。一家人匆忙赶到医院,向院方提出转院要求。不过,4月1日,医院对外发布的公告称该患者病情稳定。

  当天上午,周家琼找到周晓辉签字封存病历。“他脸色很沉重地签完字,然后一声不吭地走了”。

  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周家波发现病危通知书被修改。在最初的病危通知书上,“因患……病”一栏只有“胃大部切除术”“十二指肠瘘封闭术”两项,现在却被添至四项。于是,他找到周晓辉询问,见其情绪低落、脸部发红,就“没有冒火”。当时,周晓辉态度平和,解释说不是自己签的字,也不熟悉是谁的字迹。这是双方最后一次见面。

  对此,医院相关负责人的回应是,相关病例已被封存,现在正在走鉴定程序,如果真的是医疗事故,“我们医院该赔就赔”。

  周晓辉出事以后,周国栋偶尔会站到住院大楼的阳台上,望着楼下圆形的花坛沉默不语。4月1日,这个医院的医生自发地聚集在那里,放下白花以悼念逝者。他说,“周医生是好医生,我对他没有任何不满。”

  医生的压力出口在哪儿

  记者采访得知,长达9个月的“拉锯战”中,患者家属与科室医生并非总是陷于争执,双方都称曾找过医院医务处反映问题,寻求改善关系。

  “一位医生为我们做了记录,另有医生过来了解了情况,也找周医生聊过。”周家波说,他数次找到医务处“投诉”,后来周医生就此找他谈话,语气相当平静,说既然在继续尽力治病,“钱也没有收你们的,我都没有说什么,还跑去反映啥”。

  张训则称医务处曾找家属沟通过好几次,但是家属总是“反反复复”,过不了几天又开始找麻烦。

  就这样,双方始终没有达成对患者病情认识上的统一,相互之间更未形成良好沟通与谅解,直到周医生的离世,让患者家属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著名医事律师李惠娟告诉记者,能做到省级医院的主任医师,无论从道德还是医术来看,周医生应该都是优秀的医生,自己的病人长期遭受身体上的折磨,他肯定是感同身受,再加上患者家属的投诉,与科室其他人员的争执、打骂,无论如何都会给他带来压力。

  “从法律上来说,因为没有明确的遗书证明,很难说是长时间的争议导致其自杀。”但李惠娟认为,医院在这件事的前期处理上虽然做了工作,但是这么长时间内没有平息医患双方争议,不能说是“劣政”,起码是“懒政”,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一些医院会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帮助医护人员疏导压力,在医生受到煎熬的时候予以干预和心理辅导”,她认为不管自杀原因是什么,周医生承受的压力真实存在,医院应该给予疏导。

  之前,面对记者“如果遭遇患者家属医闹,医生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追问,张训沉默良久,说“还能有啥子办法”,随即他又补充道,“可以依靠组织”,“尽量和谐吧”。

  然而,医患关系正常化,显然不能靠任何一方“尽量和谐”的一厢情愿。与周晓辉跟共事18年的护士彭蓉告诉记者,如果非要说还谁一个公道,“那就还一个活着的周医生回来吧”。

  “周医生的逝世令人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李惠娟告诉记者,自杀本身不是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借此促进患者、医生、医院乃至国家层面的反思与行动,能够树立规则、遵守规则、重视规则,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这件事也就有了一点意义。

  文/图 记者 何利权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周晓辉 自杀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