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对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
王军经常愿意对小孙女说上几句黑陶
“日照黑陶”地理标志于2011年成功获得注册,也是日照的非遗代表之一,其中珍品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然而这一项古老的制陶技艺,走过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那黄金10年后,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尽现疲态,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可喜的是,2014年12月份,日照黑陶老手艺人王军,联合数十位民间艺人成立了日照黑陶艺术家协会,并“牵手”剪纸、农民画等民间工艺。目前正在研究陶器转型,日照陶艺将从传统的“单打独斗”时代,步入到“抱团取暖”时代。
[困境]黑陶大件工艺品,半年没开张
“市场好的时候,过了正月十五就下手,哪有时间喝茶、拉呱?”王军摇摇头,无奈地笑了笑说,“今年这都4月份了,泥巴还没沾着手指头。”作为日照和黑陶艺术家协会的会长,他和黑陶打了30年交道,从未见过如此不景气的市场。目前黑陶小件制品,一周能卖出一两件,收入两三百。但大件的黑陶工艺品,已经半年没开张了。
据王军介绍,日照的黑陶制品,以仿文物和工艺品居多,常见的有镂空蛋壳陶杯、复古花瓶、三足焚香炉等,大众消费价格100元到300元,各种精品一件能买到万把千。黑陶制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大型单位,他们以团购的形式买进,然后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地客户等。然而近两年黑陶制品的销量大不如前,有的店铺只能关门大吉。
“以前是成批成批地消货,现在论件卖都没人要。”手艺人们纷纷表示,他们现在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从去年中旬到现在,黑陶工艺品市场一直处于“严冬”状态,从目前的形式来看,短期没有回暖的迹象。
[转型]从庙堂礼器到日常用品
日照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日照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早在1936年,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其中含有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的碎片。而全国仅有的两件完整的蛋壳黑陶高柄镂空杯,在1973年出土于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海峪遗址。目前展出在日照市博物馆代表作为蛋壳镂空高柄杯。然而这些陶品大多作为礼器,被供奉在庙堂之上,成为只可远观的奢侈品。
“现在都做为工艺品展出,高高在上,高得老百姓够不着。”日照黑陶协会会长王军介绍说,“但早先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吃饭用的碗、喝水用的杯子一样普通。”众所周知,黑陶制品工艺考究、色泽鲜亮、造型别致,曾一度被推崇为尊贵的代表,跻身奢侈品之列,价比黄金。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传统工艺品其销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手工艺人起码的温饱问题。为此,日照黑陶协会的成员想到返璞归真,让其回归到日常用品之列,回归到大众消费群体之中。
王军介绍,现在协会已经着手研究黑陶制品的实用性,并计划将其制成茶具、烧水壶、水杯、碗等日用品,初步定价10元~100元。“不往这条路上走,就只能在死胡同里绕,没有市场是活不下去的。”王军表示,协会想让黑陶更接地气,学习制作彩陶。泥塑等作品,并让黑陶成为港城市民家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让日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黑陶城”。
[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报团取暖
王军介绍,他们这一代手艺人,平均年龄60岁开外,年龄最大的82岁。日照黑陶业品牌大师,苏兆启介绍,2000之后,日照黑陶逐渐形成了大师和小家模式,大师们牢牢地占据高端艺术品的市场,而小家就是通过生产低端工艺品生存。无论大师还是小家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他们只能说服亲朋参与黑陶的传承。然而制陶业工艺繁琐细腻,每天和泥和火打交道,又脏又累,还挣不着钱,年轻人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传承手艺,因而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断层。
“去章丘、济南学习,他们都说咱日照制陶业就是一盘散沙,个人弄个人的。”协会里的张兆庆介绍,“现在好了,咱们也有自己的协会了。”另外,协会的成立,将53余名传统手艺人联合起来,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传统黑陶制造业,个人单打独斗的运作模式将被打破,步入报团取暖时代,协会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承断代的缺失。
据了解,协会计划在月底办一场与众不同的黑陶展。展会将抛却刻板严肃的面具,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除了传统的黑陶工艺品外,首批黑陶日用品将闪亮登场。展会还融合了日照剪纸、农民画等民俗色彩,并“牵手”台湾风味小吃,俄罗斯风情表演,地点初步定在海边金沙滩。。
[人物]制陶30年,作品2000余件
王军可以说是日照黑陶业界较为年轻的手艺人,今年49岁,但他和黑陶打交道已经30年了。经他手出来的陶艺作品,大件高达15米,小件拳头大小,他也记不清到底做了多少,2000多件不在话下。不管是传统的黑陶制作,还是彩陶、泥塑、雕刻他都能触类旁通。
走进他的工作室,博古架上镂空瓶、彩纹陶、陶鬶 、人物陶塑等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或惊艳夺目或憨态可掬。一团泥土,在他手里一番拿捏、雕刻,再经过炉火的洗礼,仿佛注入了生命和灵魂,幻化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工艺品。王军从19岁开始跟着哥哥学习制陶,后去北京中央美院、淄博美术陶瓷厂等地求学七八年,拜过的师傅五六名,其中不乏艺术名家。
“师傅实实在在地教,我就踏踏实实地学,我这一生就注定是个捏泥匠。”王军说道这里,不禁自己笑起来。为了专心钻研制陶,他曾错过去港务局工作的好机会。街坊四邻的同龄人叫他去参加港务局招工考试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你们去吧,我还是捏我的泥,而且没有后悔过。
今年清明节假期,他陪同家人去南京游玩,在总统府观光,家人关注的是美景和美食,他却对地上破碎的石鼓着了迷,停在原地看其中的纹理如何雕刻,造型如何设计,甚至想想能否回来用泥巴捏一个,放在家门口。为此,和家人失散,大家都抱怨他拖后腿,跟不上队伍。为求取更好的陶土,他曾一连几天徘徊在河岸边、山岗上,为摸准每一种陶土的烧制火候,他更是连夜蹲守在窑旁,每出一件作品,他都细心打量,哪怕是有一点瑕疵,他都摔碎。他的陶艺作品也获得过国家级奖项。
近几年来,利用高岭土独特的色泽和质感,王军开始探索彩陶和泥塑,并将民俗风情融入陶艺作品中,创作出的“和乐融融”“吉庆有余”“三阳开泰”等,为人称道。作为日照黑陶艺术家协会的会长,他深知肩上的担子重,但他总重复一句话,“我知道很难,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但是没人去做,这门手艺就断了。”
[背景]日照被誉为“中国黑陶城”
原来早在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其中含有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的碎片。而全国仅有的两件完整的蛋壳黑陶高柄镂空杯,也在1973年出土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海峪遗址出土。日照境内有国家级龙山文化遗址四处,黑陶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因此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
日照黑陶工艺主要采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在制作上保持“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亮如镜”、“声如磬”的尊贵本色,对研究华夏文明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照黑陶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和专家的广泛注目,并培育了一批黑陶手工业者,使之成为其发展史上的黄金10年。
80年代,普通黑陶工艺品订单不断。上世纪9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临,订单式加工生产造成的弊端,产品严重同质化,实用性不强,没有创新能力,而假劣黑陶的盛行最终成为压倒黑陶产业的元凶。伴随着专家教授的离去,日照黑陶传承的重担又一次落到了民间艺人身上。老工艺人和老匠人经营的家庭作坊成为了日照黑陶传承的最后希望。但日照黑陶行业至今还没有走出后继无人的困境,行业前景令人担忧。
文/图 记者 陈平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