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昨免费开放 一批珍贵标本亮相

2015-05-17 06: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科学号"从深海采集的珍贵珊瑚。



  

参观的孩子们对企鹅标本非常好奇。记者 孟达 摄



  半岛都市报5月16日讯(记者 魏海洋 实习生 刘梅香) 最牛科考船“科学号”从深海打来的珊瑚,会咬人的鱼……5月16日,中科院海洋所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很多原来没有展出过的科学实验室和科学标本让市民大呼过瘾。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很多家长和学生希望科普基地能多些,一些高大上的科学院所能更频繁地开放。

  16日上午9时,中科院海洋所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前来参观的人,记者看到,有不少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

  在1号楼的鱼类养殖实验室,大门上贴着一张温馨提示的纸,上面写着:小心鱼会咬人哟。鱼还会咬人?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记者见到了传说中“会咬人的鱼”,它们的身体扁平,身体呈暗褐色,原来这就是平时做生鱼片的上等原料——牙鲆。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隋玉嫘告诉记者,牙鲆是一种比较名贵的海产鱼类,虽然它是杂食动物,但生性凶猛。“你看它的牙齿有些外翻,把手伸进水里,饿极了的牙鲆就会咬人。”她说道。

  随后,隋玉嫘还带记者参观了一种“会发光的鱼”,这种鱼叫日本鳗鲡,它的外形像蛇一样。“当用紫外线灯照射它时,它的身体就会发出绿色的荧光,像萤火虫一样。”隋玉嫘说,这种现象是它表达自身基因属性的一种方法。

  当天,海洋所首次展出了水母培养实验室,这里饲养着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沙海蜇等六种不同品种的水母。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母看着漂亮却很“凶”,有的有剧毒。

  “每年到了夏季,青岛的海边都会出现海蜇蜇人的事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蜇是水母的一种,目前已知的水母有2000多种,而80% 的水母都带有毒性,其中沙海蜇是一种带有剧毒的水母,它会使人神经中毒,心肺功能受到损伤。

  1号楼科普展厅的一只企鹅标本,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据介绍,这是只帝企鹅,身高1 .2米,体重45公斤,是南极洲最大的企鹅,还被称为“世界企鹅之王”。

  当天的开放日当中,海洋所的最牛科考船“科学号”从深海带回来的珊瑚让不少人连连叫绝。记者来到标本馆的一间实验室,刚进门,迎面的三个大玻璃缸就映入眼帘。最中间的是一个宽和高有50厘米的红珊瑚,很是惹人眼。记者凑近看到,这个红珊瑚通体鲜红,形状匀称十分美丽。

  “这是科学号从海底2000米左右的地方用水下机器人采集上来的,非常有科研价值,是无价之宝。”标本馆的王馆长告诉记者,科学号还带上来很多科研上从未见过的珊瑚和海底生物,这些都是科技瑰宝。

  当天不少市民大饱了眼福,记者也采访了不少家长和学生,他们表示,市民对于科普知识以及科研场馆的开放需求强烈,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科研院所能够开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