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德给学生们分发阅读刊物。
五莲县街头小学是街头镇的中心小学,下辖8所村小,学校设6个年级,25个班共计1400名学生。别看地处山区,但是这里的学生却个个文采斐然,学生写的作文经常发表在县、市、省甚至国家级报纸刊物上,学校更是充满了浓浓的文学气息。记者了解到,这一切都是源于该校建立的“小丫丫文学社”。为了给广大山区孩子提供一个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平台,培养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该校从1998年开始,创办了面向所有学生的文学培训课堂,一晃17载,现在文学写作已成为该校的一门特色课程,文学社的大树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葱葱绿意中的文学校园
5月14日,记者来到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这是一个掩映在葱葱绿意中的精致校园,教室、办公室都是平房,校园内外则矗立着300余株水杉树,此时正是杉树最茂盛的季节,整个校园绿意葱葱,树影斑驳。校内还设有植物长廊、石质棋盘苑,透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这片水杉林算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学生都为它们写过文章。”张传德是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也是该校“小丫丫”文学社的创始人,他告诉记者,从年轻的时候他就是个文学爱好者,经常闲着没事就进行文学创造,1990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就担任了语文教师,这更给他提供了文学创造的有利条件。
在工作之初,张传德发现,不少农村孩子在作文写作、情感表达上存在缺陷,喜欢文学创造的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事得知了他在文学创造上的兴趣特长,便鼓励他将自己的爱好分享出来,让孩子们都学习写作爱上写作。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教育局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张传德立即着手创办了学校首个“小丫丫”文学社。
“第一批跟我学习的大多是小女孩,在五莲的方言中,小女孩就被称作小丫丫,文学社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张传德告诉记者,1998年,学校文学社正式成立,这在当时,很多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兴趣小组,他们的文学社在当时也是个“新鲜事物”。
一年级的孩子从单句开始教起
张传德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是从一年级开始教起的,因为孩子们太小没有任何学习基础,他就从单个句子开始教起。“每次我会有一个主题,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笔来描写,比如读书有什么好处,冬天你会看到什么等等,孩子们想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认真。”张传德告诉记者,想要写好文章,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校园里写生,冬天去观察落雪、打雪仗,春天去看小草发芽、花朵绽放,在点滴的生活中带领孩子们寻找灵感。
“熟读中外名著,方能学写天下妙章。我们鼓励孩子们多看书,因为只有多看多读,才能自己掌握写作的技巧。”张传德告诉记者,文学社创立之初的理念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动笔成为常态”。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学校订阅了不少刊物,也购进了很多图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在张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逐渐爱上了写作。为了鼓励孩子们多写作,张传德开始将孩子们的作品向各大报纸、刊物投稿。“当时投稿不像现在这么简单,直接从网上就发过去了,当时得先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然后用油墨印出小报来,或者直接用手写装在信封里寄过去。”张传德说,为了发表孩子们的作品,有一次他在济南学习的时候,还专程找到《当代小学生》的编辑部,将油印好的孩子作品交给编辑,一来震撼于农村孩子的写作高水平,二来被张老师的精神打动,那一期有三篇孩子的作品发表。
想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发表文章的是一个叫做董慧超的小姑娘,那篇文章名字叫做《苦菜·甜菜》。”张传德告诉记者,如今董慧超已经上大学了,还经常跟他联系,说老师当年的辅导不仅让她学会了写作文,更给了她自信和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让她受益终身。记者了解到,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学生们已经发表习作700多篇,出版著作19本,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文学社,日照市百佳社团,出版的校报《群星》获得中国校园媒体一等奖。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为文学社题词:“群星灿烂,文才辈出。”
张传德告诉记者,如今学校的文学社已经不再只作为兴趣小组存在了,而是将写作变成了学校的一门课程,孩子们每周三都要参加写作培训。由于孩子们文学水平高,不少兄弟学校也开始学习他们的做法,自己还经常给镇上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开培训课,将自己提高孩子们文学素养的过程、方法进行分享。
“张老师辅导水平很高,在全国都很有名,很多别的省市的民办学校花大价钱想让他去教学,张老师都不去。”街头小学的校长介绍,张传德在创办文学社的过程中,始终是满怀热情和激情,让人非常感动。说到这一点,张传德告诉记者,他认为自己做的很普通,他想通过这样一门课程,为农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告诉他们“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让他们在书籍和文学中陶冶情操滋养心灵。
文/图 记者 侯彦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