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胶州古城探秘:追寻消失的胶州古城

2015-05-19 10:1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柳已青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清澈的云溪河穿过胶州城,河两岸是星罗棋布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桥梁飞架云溪河水之上。内城是胶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之根,外城是胶州古城的枝干。内城外城奠定了胶州古城的格局。肃穆的瓮城,巍峨的城楼,高大的城墙,棋盘一样的街道,庄严神圣的庙宇,构成胶州古城的万千气象。

  胶州建城之后,有两条不同的水系流经市区,云溪河自胶城西北发源,墨水河自河头源入城。两条河上有名的桥就有数十座,故有“五步三座桥之说”。城中街巷、庙宇、牌坊、园林、桥梁,浑然一体,云溪河水一端连着渔舟唱晚,一端连着少海连樯。城中河和护城河,是胶州古城的灵魂。仿佛是从天边云上流来的河水,浇灌出胶州古城的人文胜景。姜淑斋、冷枚、高凤翰等书画家灿若星辰,高宏图、匡源、柯劭忞等簪缨世家渊源有自。

  胶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远溯夏商,近寻明清。夏、商为莱夷之域,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都于计”(计,即计斤,在今胶州南关城子村)。胶州在唐宋,是全国闻名的重要出海口,板桥镇口岸,吞吐着千年的历史云烟,积淀了三里河的文化内涵。胶州在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至明清,胶州的海上贸易发达,胶州的蓝色经济,带动了山东半岛乃至腹地。有一句流传甚远的民谚为证: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周村。到了近代,德国人侵占胶州,把青岛规划为远东的重要军事港口和自由贸易港,随着胶济铁路全线贯通。胶州的海上贸易式微。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胶州城池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原坐落于今胜利桥北段。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废。明洪武二年重筑时移至新址,新址是以现胶州市老公安局为中心,洪武八年(1375年)千户申义主持砌砖。每砖重约二十斤,砖缝用石灰拌用豆汁黏合,城墙内外墙均以砖砌,中间以三合土夯实,墙顶用砖铺平。墙高二丈五尺 ,厚一丈二尺,能行车走马。城内以十字大街为中轴。内城直径一华里,周长四华里。有东、西、南三座带瓮的城门,北筑北极台,上建有镇武庙。东门曰“迎阳门”,西门曰“用成门”,南门曰“镇海门”,三座城楼之上都建有炮台,竖着旗杆,城门厚半尺,门上布满大铁钉,内城坚固高大,易守难攻。胶州内城,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消逝。

  胶州外城系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胶州知州张廷扬为抗击捻军而筑。城圩周围四千余丈,高二丈,壕沟宽二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初建时灰土结构,至同治三年(1864年)改砌以砖,墙里填土夯实,外城直径五华里余,其周长接近15公里。筑有七个城门和六个水门,东门曰“同德门”、西门曰“镇华门”、南门曰“永安门”、北门曰“阜安门”、东北门曰“奎光门”、西南门曰“顺德门”、西南门与西门之间的城门曰“永顺门”。水门有窑湾水门、郭家庄水门、顺德水门、河头源水门、响嘡水门、东花园水门。胶州外城之内的繁华处是商业区,其余则为居民区。

  一座横跨明清的古城,最终荡然无存。当记者在胶州市苏州路一带采访时,九鼎轩主人指着一个牌坊说,胶州古城没有毁于战火或者水灾,却于上世纪80年代全部拆除。如今,我们看到的牌坊,鑫古城,全是赝品。一座城池在胶州版图上彻底消失了,但是,这座古老的城市 ,顽强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致力于胶州古城老照片研究的九鼎轩主人,带着他的女儿刘琳,在典籍中钩沉梳理,以瑞典传教士流传下来的地图为蓝本,加上采访胶州的老人和专家,利用半年多的时间绘制了1920年的胶州古城图。这一张地图,穿过关山隔阻,穿过岁月之河,与今天的读者见面。

  在历史剧烈的变革之中,胶州古城永远地消失了。而胶州湾依然潮涨潮落,云溪河依然哗哗流淌,唯有一个个地名,仍然扎根在胶州大地深处,伴随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三里河文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