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来源:张良在崂山与黄石公攻习兵法而成

2015-05-22 08:39   来源: 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 他还曾点化过崂山道士

  



  



  后人说起黄石洞,一则追忆的是张良,二则好奇的是黄石公。作为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黄石公虽然在《史记》上只露了一小面,但他过人的本事还是让人过目不忘。崂山本就多有神话传说,因此在后来关于黄石洞的描述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黄石公的身影。如邹善(明山东提学佥事)有诗云:“黄石仙人去不逢,独留黄石映青池。山人知我故来意,为取山怪石供。”《即墨县志》言,其处有洞“幽然阻,邃泉喷激,水流绕其下,人传圯上老人曾至”。可惜的是,《史记》中对黄石公的记载实在太少,我们不得不借助其它资料来了解这位神奇老人。

  黄石公是“摔”出来的

  尽管黄石公在史书上是个近乎虚幻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在现实生活中把他坐实。《济南日报》曾刊载《西汉军事家黄石公是济南人》,基本还原了黄石公的人生轨迹。

  据山东平阴县博物馆副馆长马文平介绍,平阴县东阿镇魏院村魏氏家族存有家传的《魏氏族谱》和《魏氏大事记》,他在黄石公的第90代传人魏绪庚手上见到了这部《魏氏族谱》,该族谱从黄帝时期的魏昆开始,一代代均为口传,到明清两代才有手抄本,一直记录到1953年。

  这部族谱中就有关于黄石公的明确记载,大意是:黄石公姓魏名黄,又名辙,生于战国末年周赧王、齐惽王年间,卒于西楚霸王三年。其父魏华、母马青。黄石公出生时,其母在门前大道上,不慎脚落空于车辙内,摔倒遂生一子。此时晚霞夕照映天地为黄色,其父便给儿子起名为“黄”,小名“辙”。后黄石公生五男,名字分别为器、水、良、金、国;三女名为花、馥、芳。黄石公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与祖上皆在教书堂教授学子,他6岁习学,18岁便精通诸子经书,尤善兵学、易学。曾撰写《三略》、《素书》等兵法。后在下邳遇到了刺杀秦始皇未遂而逃匿此地的张良,几番试探终将兵书授予他,并嘱咐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西楚霸王三年,黄石公辞世,临终嘱其子将自己葬于谷城山下,立一黄石,并嘱子孙遵族规秘训。

  按照上述说法,黄石公是“摔”出来的,而且家乡就在平阴县。

  据说,在平阴当地,乡民一直以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黄石公生日,并于当日在黄石山举行庙会祭祀黄石公,此民俗活动从未间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祭祀黄石公更是日趋兴盛。每年祭祀期间,都唱五天大戏,前来祭祀的乡民和游客最多时可达四五万人。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民间人士筹资修复了黄石公祠。不过,还有一种说法称黄石公是邳州人。原来,在邳州岔河镇有个黄石山,山上还有赤松洞,传说是黄石公隐居的地方,山上山下存留了不少与黄石公、张良有关的遗址、遗迹、遗物。山下村民便在山上建了黄石公庙,村名也命为黄石村。和平阴相同,邳州黄石村村民及周边地区方圆百余里的民众也不时的来此进香朝拜,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黄石公庙会祭祀活动。

  黄石公本就是个隐士 ,留给后世的线索少得可怜。到底哪个是他的故乡,那就需要专家考证了。

  传说他还发明了象棋

  不管黄石公是何方人士,他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世所公认的。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到底交给了张良什么东西,自然也引起了后世的好奇。《史记》上说当年黄石公给了张良一套兵法秘籍,张良旦日视之,是《太公兵法》。但是不少专家考证,这套秘籍乃是《素书》。

  据说,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他笔耕不倦,著的书有《内记敌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垒图》一卷、《阴谋行军秘法》一卷\《黄石公记》三卷、《略注》三卷、《秘经》三卷、《兵书》三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神光辅星秘诀》、《兵法》一卷、《三监图》一卷、《兵法统要》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作品。而众多著作当中,他教授张良知识的教科书就是《素书》。

  现在可见的《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原文共有132句,1360字,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内容涉及治国安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几乎每一句都能作为格言,而且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全书论点鲜明,洞察世事人情,讲述了立功立事,处世为人的道理。

  张良得到此书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济南日报》的文章一样认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是《素书》。“张良仅用其中十之一二,便灭项兴刘、明哲保身。”张良死后500年,有盗发张良墓者,于玉枕中获此书,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在1997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译本《素书》的推荐语中也明确写道:“黄石公演天理而成《素书》,于圯桥密授张良”。

  由此可见,后来黄石公和张良如果真的来到崂山,那么他们在黄石洞中晓夜攻习的就是《素书》。崂山民间传说,黄石公曾在石洞里传授张良兵法。二人以石为台,划线为界,摆兵布阵,演练战法。十年后,张良谙熟兵法,深通谋略,离开崂山。山洞里留下的石台、石子和石阵,慢慢流传到民间,演变为中国象棋的棋盘、棋子和棋术。

  有崂山道士曾受他点化

  事实上,黄石公后来已经成了一个神话人物,这从众多的传说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抛开历史不谈,单从民间传说来讲,黄石公其实一共现身了三次,直到明朝还曾在崂山出现。

  张晖写有《崂山之深远三题遗址》一文,讲述了黄石公的现身经历。据说,黄石公最早的身份是“赤松子”,古代神话里的“雨师”。雨师善呼风唤雨,风雨之时,随风逐雨,漫天飞舞。这等本事令人惊叹,神农氏的女儿十分羡慕。小女子拜他为师,修炼仙术。日久生情,两人相恋。然而,这触犯了人间大忌,人们坚决反对。万般无奈,二人一跃腾空,遁入云海,成了一对神仙夫妻。

  战国末年,黄石公再次出现。当时,他是秦始皇父亲庄襄王的重臣,名叫魏辙。秦始皇扫平六国,独断专行,施行暴政,人民无比痛苦。魏公多次相劝,根本没用。一气之下,他玩了一手绝活,挂起官印,脱下官袍,走了。他隐居东海边,当地人不知神秘老人的来历,见他住在黄石洞里,就称他为“黄石公”。

  秦末汉初,黄石公第三次出现。此时,他摇身一变,成为“圯上老父”。老父在石桥上,故意把草鞋丢下河让张良去捡。而后三次相约,三次扬长而去。最后授帛书一本,言之:“读懂此书,可做帝王师。”

  按照《史记》记载,和张良离别之际黄石公留下句话:“十三年后,你到济北郡谷城山下可看到一块黄石头,那就是我。”十三年后张良路过济北郡,果真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色石头。张良大为惊异,把那块黄石抱回家。死前将其放入棺内,与石并葬。

  这是个天大的谜团,从古至今无人破解。如此说来,黄石公真似“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又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仙人,着实不得了。

  有趣的是,崂山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据说,明末,一位道士喜欢黄石宫的幽静,住了下来。月夜里,道士灯下读书,听得一阵窸窸窣窣之声。回头一看,石像居然动了。黄石公甩甩长袖,摸摸长须,笑眯眯走下供台。几天后,道士不见了。传说道士得黄石公点化,得道成仙,飞升上天了。

  特约撰稿/田野

  ◎链接张良刺秦

  世人只知“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的张良,却不知那博浪沙。你也许听说过河南原阳县,也听说过博浪沙,但你可能不知道原阳县在古时候就被称为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韩宣惠王、襄哀王时期的丞相。父亲张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到了张良的时候,韩国灭亡了,所以张良就想为韩国报仇,杀了秦始皇。张良在沧海君那里找到了一个大力士,而且得到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就是现在的31公斤。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时,便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他选择了博浪沙。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当秦始皇的马车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袭击的准备。可是当马队出现的时候,张良却不知要砸哪辆马车,只好指着其中的一辆让大力士砸去。马车被大力士砸得粉碎,车上的人也死了。

  张良见状,就赶紧逃跑。因他身材矮小,速度很快,而大力士体格庞大,就跑得慢了些,被秦军追到,在与秦军的对峙中,被击毙。张良全身而退。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象棋 张良 黄石公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