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首次进行了中国对虾试验性增殖放流。自1983年起,我市每年都组织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截至2014年,已放流各类优质苗种累计70多亿单位。今日,2015年增殖放流活动在奥帆中心正式启动,预计放流苗种13亿单位。今日起,本报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和海洋专家,对主要增殖放流品种的习性、繁殖、收获和活动区域进行详细解读。
主要放流本地物种
在今年放流品种选择上,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是主要品种。海水放流区域则主要选择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崂山湾海域,淡水区域主要选择莱西湖、尹府水库等大型水库。
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介绍,牙鲆鱼、中国对虾、梭子蟹等“土著品种”是我市增殖放流最多的海洋品种。对虾和梭子蟹的生长周期较短,放流时不过一指宽的小虾苗、小蟹苗将在三个月的休渔期间自由生长,8月份就能重新“游”回市民餐桌。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刘萍告诉记者,梭子蟹为近岸洄游物种,“恋家”不会游远,因此放流后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回捕率较高。
今年投放13亿苗种
今日,2015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将在奥帆中心正式启动。今年各级政府认购总规模2860万元,预计放流各类苗种超过13亿单位。据介绍,每年增殖放流的苗种资金主要有两项来源,一类是各级政府认购,2015年中央财政认购苗种340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100万元,青岛市级包含各区、市投入资金1420万元。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处长张惠臖告诉记者,今年增殖放流除了奥帆中心的中心主会场,还增加了莱西(淡水区)、青西新区、崂山三个分会场,由各区市主办增殖放流等相关活动。今年的认捐品种中,除了中国对虾、梭子蟹等常见品种,还增加了鲢鱼、鳙鱼两类淡水品种。
放流要有成效须防过度捕捞
黄海水产研究所曾做调查评估,2009年伏季休渔结束时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可达2237吨。到10月下旬生产捕捞活动基本结束后,中国对虾的调查结果资源量仅为137吨。可见,如果不能适度控制开捕后的捕捞强度,加之后期不断捕捞和兼捕,放流的中国对虾对来年产卵群体的补充贡献较小。
“这其实就是开源节流的问题,增殖放流一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何节流,如何保护增殖的海洋生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增殖放流工作能够补充和平衡海洋生物资源,近年来的成效也十分显著。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同样显示,黄渤海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后,有效地保护了鲅鱼和小黄鱼等主要经济种的幼鱼补充群体,使己经衰退了的小黄鱼、带鱼、银鲳等经济鱼类资源有了恢复的迹象。
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
品种特点
因头胸甲呈梭形,且胃、心区背面又有 3个显著的疣突而得名。梭子蟹属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已知50多种,中国沿海已有17种,本种产于中国、日本和朝鲜。
海域分布
黄渤海沿岸海域是三疣梭子蟹的主产区。另外,东海象山以北海域、广州北部湾海域都有分布。山东、江苏、浙江为全国三大产蟹大省。
外形各异
东海梭子蟹甲壳云斑较多,黄渤海海域梭子蟹个体相较稍小,甲壳呈土黄色、褐色。而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梭子蟹甲壳呈紫色。
生命短暂
一生蜕皮20余次,多数梭子蟹为一年生,为数不多的生存两到三年。
生活习性
为近岸洄游物种,“迁徙”距离很短。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的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欢在泥沙底部穴居。养殖梭子蟹需在池底铺设粗砂及隐蔽场所,让其栖息。喜欢夜出觅食。
生性好斗
在幼蟹阶段偏于杂食性,个体愈大愈趋向肉食性。生性好斗,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规格苗种,避免自相残杀。另外,梭子蟹苗在放流时需混在湿漉漉的稻谷糠里。稻谷糠是蟹苗的“保护神”,防止梭子蟹间争斗造成死亡。
回捕率高
市海洋与渔业局监测显示,放流梭子蟹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6.2 ,2013年青岛市沿海回捕梭子蟹产值约4783.2万元。
●新闻内存
海蟹两大品种——“黄选1号”及“科甬1号”
“黄选1号”是我国海产蟹类第一个人工选育新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莱州湾、鸭绿江口、海州湾、舟山4个海区的野生地理群体构建基础群体,经过连续5代选育。为北方海域主要养殖品种。
“科甬1号”以东海宁波群体、渤海莱州湾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为基础群体,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浙江和江苏为代表的东海沿岸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与“石甲红”区别:黄渤海也是石甲红产地,这种螃蟹分3种,第一种绿盖,第二种紫皮,第三种花盖。花盖蟹一般产于青岛至渤海湾泥质礁石较多处,相较梭子蟹生长缓慢。
记者 王伟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