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37年 男子见证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变迁

2015-06-08 10:5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崔宝良(左前)调整焦距保证画面质量。



  



  53岁的崔宝良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已37年。37年来,他走遍店子镇95个乡村,为老百姓放映电影上万场次。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崔宝良见证了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农村离不开电影,老百姓需要它,我还要坚持下去。”崔宝良说,城市电影院十分普及,但农村老百姓不方便去看,而露天电影可以让农村老百姓免费看大片。为此,崔宝良仍坚守着这份“电影梦”,续写自己的光影人生。

  “我是看着他放的电影长大的”

  5月7日晚7时许的店子镇荆许家村,暮色笼罩,暑气消退,文化广场上却逐渐热闹起来。许小伙早早地在场上等着;曹老太提早做饭,来不及品尝味道就背着孙女,提着小板凳往文化广场赶。掌灯时分,越来越多的村民不断到来,宽敞的空地也变得有些拥挤。

  放映员崔宝良和搭档正忙着把幕布吊起来,摆好数字电影放映机,等这些都安排妥当后,就调试机器准备放映。伴随着机器“吱吱呀呀”地转动,喧闹的广场,逐渐安静。就在这深沉的夜色中,幕布突如一道柔和的闪电,瞬间点亮。当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共放映了一部故事片《断桥惊魂》,以及两部科教片《环境友好型肥料》、《农村防盗常识》。

  记者观察到,前来“捧场”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我是看着他放的电影长大的。”一位老者打趣道。崔宝良说,村民们每每这样打招呼时,他都会感到满足。而在村里巡回放映电影的时光,也是他最高兴的时刻。

  推着独轮车,却最受欢迎

  那是1978年底,刚念完高中的崔宝良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参加了一次关于电影放映的考试,从此之后,便成为店子镇的3个电影放映员之一,工资是每晚4毛钱,每个月12元钱。崔宝良说,“在很小的时候就羡慕放电影的,每天听到哪有放电影的就跟着大人去看,有时候跑十几里路,看着这份工作挺好,挺神秘的,与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就说,什么时候我也能放电影就好了。没想到高中毕业后,果真如愿从事了这份职业。”

  16岁的崔宝良上岗后,便与搭档们一道,推着独轮车在各个村庄之间巡回放映,一天一个地方,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隔得远的要步行十几里路。“那时候独轮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左边放着铺盖,右边放着机器,放映机、发电机、胶片加在一起,负重50多公斤,整天走村串户的,很不容易。为了多放几场电影,一个月回不几趟家,回家也就是换换衣服,赶忙就奔下一个村庄了。”崔宝良说,“风餐露宿的日子很苦,放电影时却很快乐。”

  “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电影就是宣传工具,老百姓非常喜欢,就指着看场电影消遣消遣。每次还没开始挂幕布,提早知道消息的男女老少就早早占好位置了,甚至上午就有占地方的,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看,人山人海的,能有上千人,屏幕反面的人都比现在正面看电影的人多,场面特别动人,有时候天下着雪,就在雪里看。”崔宝良说。

  有时连放四场,直到天亮

  据了解,早期的电影比较单调,《喜盈门》、《地雷战》、《地道战》、《难忘的战斗》是村民们最初的电影记忆,单单电影艺术本身,已经足够让当时的村民惊喜、渴望。

  “一个胶片可以放半个小时,一部2个小时的《地道战》就要4个片。换片需要1分钟左右,正是孩子们的‘尿点’,两个人轮流负责换片,如此几轮,一个晚上要放上2部。”崔宝良说,一部片子只有一个胶卷,最受欢迎的是李连杰版的《少林寺》,4个村庄连着放,一直放到天亮,“这一场没完,拉胶卷的拖拉机就提前到了,下一场的人已经在等着了,连着第四场天就亮了,下着雨也不耽误放。”

  “那时候很单纯,没杂念,看见人多就有动力,即使吃苦,也能坚持。”据崔宝良介绍,当时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他至今想起来仍旧受触动。“在西棉柳村放电影时,正赶上下雪,天特别冷,村委安排到老党员孙延祥家住。当时一场电影要放到深夜,回去以后,孙延祥两口子说我们风里雨里下着雪这么冷不容易,就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执意让我们睡热炕,自己睡冰床,当时想想很心酸,感动得一夜睡不着。”

  亦工亦农,坚持为村民放电影

  据悉,上世纪70~80年代是农村电影最辉煌的时刻,直到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田间地头放映的乡村电影,和它的放映员崔宝良,似乎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热爱电影事业,在收入低微,家人反对,其他搭档选择去经商的情况下,崔宝良亦工亦农,一边种着家里的三亩地,一边探寻新途径,通过“科教片带动故事片放映”、“优秀影片进校园”、“影企联姻”、“个人包场”等多种形式的放映活动,克服了放映难、收费难、看电影难等阻碍,将店子镇的电影延续了下来。

  2009年,全国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犹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平度市广大农村地区。那一年,崔宝良成为了放映站站长,所在的站点共配备了3套数字放映设备,后又由政府投资8万元购置了面包车、摩托车等新的交通工具,以及电脑、数码相机、硬盘等附属设备,换掉了自行车以及工作了30年的甘光F16放映机。

  2012年,进入暑期全年最热的那些天,天气格外潮湿闷热,连续多日的桑拿天加上连日劳累,崔宝良中暑病倒了,那时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白天输水打点滴,晚上坚持下乡放映,搭档劝他休养两天,他哪里能同意。崔宝良和他的伙伴们无怨无悔,不计较个人报酬,怀着对家乡父老的亲情,以热忱的工作态度,冒酷暑,奔波劳累坚持天天放映不松劲,每晚都是电影结束后,一人深夜才回家。

  以身作则,坚守一线37年

  据了解,农村公益电影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2012年,为庆祝九九老人节,崔宝良在店子、昌里等周围村庄专门放映了公益电影《小村大道》,教育年轻人孝敬、尊重老年人,2013年夏天,还为店子镇育龄妇女巡回放映了计生专题科教片《农村生育与致富》,陈家潭村妇女主任陈淑英看完影片后激动地对崔宝良说:“看专题科教电影,寓教于乐,通俗易懂,一些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人们一看就记住了,你们放映场电影比下通知开个会还管用,这种形式挺好!”

  如今,尽管观众少了,在放映过程中,坚守一线37年的崔宝良仍旧以身作则,亲自操纵一套放映机,每晚坚守在放映第一线,每晚三个村庄,做到村村插银幕,不留空白点,实行地毯式巡回放映。

  按照规矩,崔宝良每天仍提前到达放映点,开机前对放映设备进行保养、维护,检查机器各部件是否有松动异常,用抹布擦拭机身灰尘,保持放映机的清洁、耐用。他说,“放映员爱护放映机就要像军人爱护枪一样,枪不好使唤怎能打胜仗。优质放映,从张挂银幕要平整,到放映机与银幕要保持规定距离,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作为放映员,大电影不能放小了,一定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声光俱佳的大电影。”

  文/图 记者 张雪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