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学家住岚山区高兴镇,今年72岁的他是整个日照市唯一一个会耍线狮的老手艺人。每每表演,他手里攥着5根到7根丝线把控狮偶,讲究手眼心三神合一,随着锣鼓声响金狮飞舞、空中夺球,台下观众看得瞠目结舌。杨淑学表示,免费教也找不到传承人,他像个孤独的舞者,苦苦坚守了54年。目前高兴线狮,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得到政策保护和资金补助。
技承父辈,“独舞”54年
据清《日照县志》记载,线狮于明清时代在民间就极为盛行。高兴线狮是在民间狮舞基础上发展而来,民间艺人将狮子舞和提线木偶相结合,创新出的狮舞形式。作为此项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杨淑学介绍,这门手艺已经流传了200多年,他打小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从初次登台到现在,已经整整54个年头。
“一到过年,我们就带着家伙事儿到各个村演出。”杨淑学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旧兴奋不已,“演完一场不算完,观众都不让我们下来,让我们再演一场,有时候一晚上就演了四五场。”表演结束后,他总是大汗淋漓。杨淑学举例说,狮子在发力前,必先蓄势,往后蹲、往后蹲,然后猛地跳起来咬住绣球,难就难在两个狮子都要活灵活现,因而左右两边的动作,既不能刻板重复又要相辅相成。据介绍,上演《一场飞狮夺球》包括两狮平地嬉戏、绣球高空坠落、双狮夺球、球开谢幕等7个环节。
绣球开花,祝福语自现
为了让演出更加生动,杨淑学改良技艺、创新思路。此前,表演时两只狮子只会前后移动,而且是同时进行。杨淑学发明了狮子蹲、坐、翻滚等十几个动作,还将绣球设计的可以分成可开合的两半,里边装上条幅。高潮之时,双狮扑咬,绣球开花,其中的条幅顺势展开,将观众的情绪推向最高点。“两个小狮子在他手上玩活了,加上锣鼓点,整个氛围都被点燃了。”奥迅传媒的录像师表示,“看杨大爷前拉后扯、眉飞色舞也是一种视觉冲击。”
据了解,绣球开花的环节还是36年前,杨淑学在临沂进修时,经京剧大师指点而成。杨淑学介绍,条幅上可以写祝福语、广告词甚至是新婚誓言。不管是庆典、祝寿还是婚庆都能恰如其份地展现主题、渲染氛围。然后,除了偶尔去景点、庙会捧场,赚点车马费,线狮表演没能带来基本的经济收入,常常是赔本赚吆喝。
6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高兴镇杨淑学的家中,他正和老伴吕作芬制作演出的道具。这些年来,杨淑学已经换了三套狮子(一套为两只),每套狮子都是他和老伴亲手制作的。狮子的身上有13个竹子做成的圆圈,眼睛其实就是染了墨的乒乓球,制作一套狮子道具要接连三个月的时间,材料主要有竹子、布、铁丝。杨淑学说,去年冬天新作了一套道具,部分狮毛是他从网上购进的,还有一些是祖辈传下来的,有30多年历史了。
愿意免费教感兴趣的人
杨淑学的妻子吕作芬多年来一直全力支持他耍线狮,狮子的缝制全是由她来完成的。杨淑学外出表演时,她一般充当助力。“老杨就喜欢玩这个,我们一家老小都得支持他。”吕作芬笑着说,尽管如此,但技艺传承,仍旧是个老大难。而且先后两次申报省级非遗都失败告终。目前正在筹备第三次申报。希望能到一些资金补助,补贴制作线狮的费用。
杨淑学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曾跟他学过线狮,也曾有人专门去他家进行请教,但他们平常比较忙,没精力钻研。“玩这个不但不赚钱,还得搭上时间和精力,谁愿意?”杨淑学无奈地摇摇头说,要想学这门手艺,首先得能吃苦、肯钻研,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其中奥妙的。
“要是这门手艺断在我手里,我可对不起老祖宗,而且老百姓都爱看这个。”杨淑学朴实地说。因为他坚信,只要踏实学,没有学不会的,他也愿意无偿教授给有兴趣的人。
文/记者 陈平平 图/通讯员 曹爱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