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东所育品种推广超4亿亩 覆盖山东一半麦田

2015-06-23 10:30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山东各地的麦收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依照初步统计,今年又将是一个小麦丰收年。目前我省50%左右的麦田种植的是济麦系列品种,这个高产优质的品种正是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研究员赵振东及其团队之手。从事小麦育种研究31年的赵振东,主持育成的多个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超4亿亩,增产小麦400多亿斤,新增经济效益400多亿元。

  儿时挨过饿 长大立志学农业

  听说过赵振东名字的人或许不多,但吃过由他培养出的小麦做出的面条、面包的人,肯定不少。特别是被称为“超级小麦”品种的济麦22,创造了我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30多年来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和应用范围最广的小麦品种。

  “当初我为什么要投身农业呢,这和青少年时期挨过的饿不无关系。”赵振东介绍,他1942年出生,当时抗日战争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又遇上华北地区大灾,就像电影《温故1942》里展现的那样,1942年出生的人生下来就面临苦难。

  1961年赵振东中学毕业,在报考高等院校时选择了南京农学院。由于那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19岁的赵振东身高只有1 . 52米,体重41公斤。“现在的小学生也比我的体重大。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什么叫饿。从我的体验来说,饿得都不知道饿了才是真正的饿,饿得麻木了才叫饿,所以考大学时,我就想解决中国人的饥饿问题,于是报考了农业院校。”

  1965年毕业分配时,赵振东选择了远赴边疆,此后十多年的基层工作,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1984年,在新疆从事农技推广近20年后,赵振东进入山东省农科院,主攻小麦遗传育种,这一干就是31年。“1984年对中国小麦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那一年我们小麦生产首次超过苏联,成为第一产麦国。”赵振东回忆,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如何改进小麦的质量就 成了育种的主要方向。

  “原先有面粉就是好的,现在都吃上面粉了,那么人们自然就会比较哪个好哪个坏。再一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工业对原料要求则更严。”赵振东说,国产小麦总量虽然够了,但适合做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仍依赖进口。为此,他确定了自己的育种方向,在没有前人可借鉴的条件下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为测籽粒硬度,两颗门牙被咬坏两次

  小麦育种科研条件复杂、周期很长,平均育成一个品种需要10年。为了测试品种的广适性,从山东省最冷的德州到最热的菏泽,赵振东团队都进行了穿梭选育。麦农把种子种下后,到冬天就回家不用管了,但育种团队却要持续追踪,根据冻麦的情况来调整育种方向:有的抗冻,有的受冻后很快恢复,有的受冻后就坏了。“我总是说,麦品如人品。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赵振东说,搞育种就要跟麦子一起经历酷暑严寒的考验,稳住心神,塌下身子,才能培育出优质、高产、广适的好品种。

  今年5月底,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李青随赵振东赴省内5个地市考察小麦增收情况,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这位73岁院士的敬业和辛苦便让她感受至深。“5月29日早上,莱州的一块试验田刚下完一场小雨。我在麦地里没走几步,麦叶上的雨珠已经渗透到裤腿里了,当时的气温只有15度左右,两条腿冰凉冰凉的。”

  这片地里的小麦株高平均有80厘米了,冷得有些发抖的李青发现赵院士的裤子已经快湿到腰间了。“那时候他腰椎刚刚康复,我真想提醒他看看就行了,到垄上再探讨去。但是又怕打断他的思路和兴致,就这样看着他一直坚持了一个半小时。”

  多年的田野工作将一沓膏药和几管药膏塞进了赵振东的随身药箱。“膏药是那种骨痛贴,药膏则是治疗皮肤炎症荨麻疹的。”赵振东的儿媳李梦竹介绍,3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老人家得了非常严重的关节炎。“我们无法体会这种病是什么感觉,但我知道,再热的天他里面也得穿着秋裤。”

  对于家人的关心提醒,赵振东并不太在意,“这都不算啥事,当时最难的是要测量麦子硬度却没有仪器。怎么办呢?靠咬啊!”他说,籽粒硬度是评判小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拿牙咬是最快捷的方法。赵振东指了指门牙说,“1992年我的门牙就咬坏了,镶上了新牙,然后再咬再坏,我两个门牙都换过两次了。”

  小麦既要能做面包,也要能做面条

  对于小麦育种而言,产量和品质是一对矛盾。在国外,优质小麦的产量一般较低,若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农民便会没有效益。

  “我和赵振东老师合作多年了,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任阳谷县种子站站长的吕宗言结识了赵振东。“他最早育出的济麦884187,品质非常好,但产量偏低,脱粒时颖壳过紧难去掉,老百姓不喜欢。”吕宗言说,得到这样的反馈之后,赵振东就琢磨怎么实现品质和产量的共同提高。反复研究后他使用了品种改良、微量沉降实验等方法,使得产量农业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同代选择,达到了协调提高。

  经过多年的科研奋斗,赵振东团队育成了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 “济南17”,结束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达到国标强筋小麦标准的济南17,对照一般的高产品种还要提高产量5%。

  适合做面包的品种有了之后,赵振东又想到我国北方人主要的面食是面条,为此,他调整自己的育种目标,并成功培育了面条小麦济麦19(当时品种命名规则做了调整,不能以地名命名,所以“济南系”变成了“济麦系”)。当济麦19成功后,他又想是不是可以把面包、面条兼用的小麦培育出来。他以此为目标,又成功培育出了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

  随着城镇化推进的加快,土地面积不断地缩小,他发觉提高单产还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为此,他培育出了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超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2009年,济麦22实打亩产达到789 . 9公斤,创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

  (张頔)

   [编辑: 林永丽]

相关阅读

品种推广 麦田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