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哥庄一家馒头店 听巧媳妇讲述"面塑经"

2015-07-07 07:52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色彩艳丽的鸳鸯、憨态可掬的老虎、灵气十足的燕子……崂山区王哥庄有一家馒头店,面团在这里仿佛进入了造梦工厂,经过巧媳妇的捏、搓、揉,变身为深受大家喜爱的面塑明星。以前的王哥庄,每逢喜事和节日,妇女们就围坐一圈,半天功夫就可以捏出一排排活灵活现的面塑。然而如今,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技艺正面临着传承难题。6月上旬,崂山面塑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巧媳妇的手艺成了社会保护的对象。为了探秘崂山面塑技艺,记者走进王哥庄这家馒头店,让巧媳妇及面塑传承人李海青讲一讲她与面塑的故事。

  老家也在“老槐树”

  王哥庄浦里村村西不远一处茶园旁边,有一家阿明馒头店。馒头店门脸不大,记者在门外就闻到了馒头香味。店内很宽敞,两侧木架上摆放着新出锅的大馒头。在里面,做馒头的机器运转着,几位馒头工正在使用鱼花榼子制作鱼花馒头。40多岁的李海青和丈夫段阿明是这家馒头店的主人,两人经营这家店已经有12年了。论做王哥庄大馒头,段阿明和几位馒头工都是能手,但是要做花样繁多的崂山面塑,离开老板娘李海青却不行。

  崂山面塑在崂山地区世代相传,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其中王哥庄面塑最具有代表性。“我们都说自己是从山西老槐树下迁来的,面塑技艺是前人带过来的。”李海青说。当地文献显示,明朝初年,此地居民先人随移民大潮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而来,面食加工技艺也随之传到了崂山地区。崂山本地作物以小麦为主,面食是当地主食,过去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捏面塑。

  麦瓮里藏“神虫”

  李海青性情温和,是馒头店附近浦里村的村民,她的面塑手艺是跟着母亲和大姨学来的。李海青回忆,她小时候村中许多妇女都会捏面塑,母亲和大姨是其中的面塑能手。村中逢年过节,或者有喜事,就会有村民来邀请母亲和大姨捏面塑。“龙凤呈祥”、“双龙戏珠”、“小老虎”、“燕子”、“福寿桃”等都是当年常见的面塑题材。“那时没人把捏面塑当回事儿,也没有想到靠捏面塑赚钱。”李海青说。

  李海青10岁时经常有机会看母亲和村中妇女们一同捏面塑,于是渐渐产生了兴趣,她最早学会的是捏 “神虫”。“神虫”类似于盘蛇,“虫”身蜷缩起来,头部在顶端高高翘起,黑眼睛、大嘴巴,还伸着小小的红舌头,样子十分可爱。李海青说,“神虫”是当地的吉祥物,每年到了正月十五、二月初二,或者6月份麦收季节,当地人都要请来“神虫”保佑多福发财。村民将做好的“神虫”放到麦瓮里,寓意驱虫或者预祝丰收。“小孩儿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仰着头看大人从麦瓮里拿出‘神虫’给他们吃,把‘神虫’掰成一节节,吃起来嘎嘣响,又香又脆。”李海青怀念地说。

  如今,“神虫”仍旧是深受本地人喜爱的吉祥物,过年过节或者要迁新居,人们会来她的店里买。在平常,他们只有当有人预订时才会捏“神虫”。但是到了春节前后,馒头店就得大批量生产了。“尤其是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这几天,我们一天要做3000多个‘神虫’,人手不够就从村里请人来做。”李海青说。他们做的这些“神虫”会被送往超市,二两重的“神虫”5块钱一对儿,很受市场欢迎。

  “仙翁品茶”获金奖

  馒头店入口摆着好几个奖牌,这是她近两年参加王哥庄街道花样馒头面塑大赛、全国民间美食烹饪大赛等比赛获得的。李海青所做的面塑最重的有100多斤,刚刚参加花样馒头大赛的“仙翁品茶”就重达80多斤,获得了大赛金奖。“仙翁品茶”面塑中,两个仙翁相对而坐,中间摆放着小茶壶,旁边还有茶树枝和松枝,做工十分精巧。李海青说,做这些大面塑费时费力,曾经有商家开业前订做了一个3层的面塑花盘,花盘上有“人”、“燕子”、“树”等花样,她用了3天时间才做出来。“我一层一层做,然后分3次蒸才蒸熟。”李海青说。面塑必须要蒸熟并干燥,之后才能长时间放置,否则就容易长毛变质或者开裂。

  李海青说,这样的大制作并不多,她一般只在参加比赛或者有人订做时才捏。平常,她和员工们只做“老虎”、“燕子”、“锁”、“面圈”、“富贵鱼”、“福寿桃”等常见花样。李海青的丈夫段阿明说,他只会捏花样简单的面塑,妻子那般手艺他远远比不上。“村里有人家生女孩了送‘燕子’,寓意女孩活泼可爱;生男孩送‘老虎’,寓意男孩生龙活虎;也有送‘面圈’和‘锁’的,寓意孩子好养。”段阿明介绍说。近来随着商户逐渐增多,“枣山”、“元宝”等寓意生意兴隆的面塑也成为抢手货。

  捏面塑首先得“心里有”

  李海青说,如今本地村子中会捏面塑的人越来越少,平均一个村子只有六七个人还会捏复杂花样的面塑,而且基本都是70岁上下的老人。“有人来学捏年俗,但是最后只学会捏‘燕子’之类的简单花样。捏面塑需要耐心,现在年轻人太浮躁,学不进去。”李海青说。

  她年轻时就不喜欢去外面工作,因此就待在家里静心琢磨捏面塑。如今,她掌握捏面塑的花样有上百种,而且只要照着图样就可以捏出来。她现场为记者捏了两只鸳鸯,红嘴红冠绿翅膀,颜色鲜艳,生动形象。

  她说,学捏面塑没有参考资料,只听人讲也学不来,必须自己琢磨,创作也需要灵感,用她的话说就是要 “心里有”。“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喜欢捏面塑,愿意花时间琢磨。捏面塑其实很枯燥,如果没有耐心就捏不出来。”李海青说。

  她此前通过面塑大赛认识了山西等地的面塑艺人,她发现这些艺人年龄都不小,有的捏出的面塑花样更加复杂。如今几人建了微信群,一旦谁琢磨出新花样,就发到群里互相分享。

  捏新花样求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发面塑的经济价值,他们制作王哥庄大馒头所使用的小麦粉都是政府专门提供的优质来源。李海青所认识的几个外地面塑艺人却没有这样的机遇,他们只是将面塑技艺当做一种民间艺术来传承。此外,王哥庄街道每年还会举办面塑比赛,鼓励艺人比赛捏面塑。

  李海青说,馒头店制作的花样馒头不仅在本地销售,还畅销各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馒头店的忙季,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其中北京、杭州、济南、淄博等地订单较多。“收到订单后,我们就将馒头空运过去,保证馒头不会变质或受到污染。”李海青说。

  如今当地馒头加工户有300余家,但大多只做常见的王哥庄大馒头,像李海青这家店能做花样复杂馒头面塑的只有十几家,其中又只有少数能做出创意。李海青说,她现在会捏的许多花样都是以前老人们不会的,因为这些是她近些年自己琢磨出的新花样,有时根据客户所需做“私人订制”面塑,受到了客户的赞赏。她认为,传承面塑艺术需要年轻人继承并创新,能做出新鲜花样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记者手记

  崂山面塑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如今,面塑在当地仍旧十分流行,还成为超市里的畅销品。当地政府为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馒头特色产业的尝试值得肯定。简单的面塑技艺尚且不会轻易失传,但是个性鲜明、复杂精美的面塑仍旧需要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琢磨。政府或民间组织通过比赛等形式鼓励大家钻研 “高端”面塑,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本地的面塑技艺。

  本版撰稿 记者 胡明山 摄影 记者 于滈

   [编辑: 张珍珍]

相关阅读

王哥庄 馒头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