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做创客蔬菜搬上网 农民按订单种植网络监督

2015-07-14 08:0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种植基地全景。



  每个周一和周五,是农民董锡壮最忙碌的一天,青岛几十户家庭的订制蔬菜,要从他手中发出,他不是个普通农民,是“老黄牛”生态社区的雇佣工人,每月从公司领工资,像他这样的工人还有数十名。这个模式的制定者是四个平均年龄40岁的“创客”,目前该项目已经拿到了总计200多万元的投资意向。

  7月10日,是董锡壮“充实”的一天。为了从公司及时拿到信息,51岁的他掏出手机,打开刚刚学会的微信:市北区合肥路××:青椒、芹菜、秋葵……由公司发送的20多个订单信息弹出。

  下地,依照订单将蔬菜摘下来,一个品种一斤半,8个品种装在一个小箱子里,再和顺丰快递联系,装配上车,他的工作才算完成,整整用了一个上午。

  “周一和周五集中送货,平时就是种菜。”这个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朴实地说:“但是现在跟以前不太一样,不能用化肥,还得学着上网,把种植的过程都放到网上去。”他告诉记者,按照公司的要求,蔬菜每天的生产过程要全部被记录,种植日志、养殖日志完全公开。

  董锡壮以前只是个普通农民,自从去年开始“上班”后,他的收入高了不少。“公司给我们发工资,我们两口子一年下来十万八万没问题,自己家还有二三亩地种粮食。”他说,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雇佣董锡壮的公司,名叫“老黄牛”生态社区,拥有城市会员上百名。这样的供需对接,被生产基地创办者之一陈建琴称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市民通过缴纳年费来预订农户的生产及农产品。”她说,农户会按照无公害的标准来完成全年的生产,再把产品平均分配给会员。

  陈建琴的工作是一名会计。和她一起创业的,是3名平均年龄40岁来自各行业的朋友。产生想法是在2011年,真正落地却到了两年之后。“找农民的过程太艰难了。”陈建琴告诉记者,客户的寻找同样艰难。“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信任。”

  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这样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被激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开始通过网络做配送,支持定制,生产环节也全部通过网络可以监测。”陈建琴说,这样的开放流程,让信任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在陈建琴看来,她的创业,不仅仅是为了收入。“无公害的种植可以让土地免除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毒害,重新有机化,周围水质改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小片区域的良性化累积,逐步来改善基地环境。”她告诉记者。

  这样的模式和动机,也开始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可。据介绍,已有个人/机构对项目表示了投资意向,投资金额约在200多万元。“一但这部分资金到位,我们将用于建设更加完善的监督、互联网络,同时用于模式在全国的复制。”陈建琴表示。 文/图 记者 周晓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三创"在行动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创客 蔬菜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