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峰
6月23日高考分数公布,重庆考生阳阳以671分的高分夺得江津区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打来电话,向她抛出橄榄枝。28日,阳阳和复旦招生组签署了一份“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然而,最终却未被复旦大学录取。
结合此次事件分析,有两个线索值得注意。一方面,高校掐尖就好比神仙斗法,会伤及无辜。从现实情况来看,为了招生结果最优化,驻各地的高校招生组一般都会主动作为,尽量把网撒大些,争取录取到排名靠前的学生。然而,高分总是相对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备胎”现象。另一方面,掐尖也被考生和家长潜意识所接受。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想让自己的择校结果成为最优,所以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大学的名气上。对于招生组的许诺,他们缺乏判断,易被误导。
事实上 ,今年6月底,教育部就已下发 《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这一通知给招生组戴上了“紧箍咒”。但“紧箍咒”制止不了“擦边球”。据报道 ,复旦大学招生组老师对阳阳承诺说“录取概率很大”,并建议阳阳不填提前批,把复旦大学作为第一批第一志愿填写。这给阳阳造成一定会被录取的错觉。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来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督;二来,需要考生更加明晰自己的未来,填报志愿时做到不盲目追名逐热。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