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备方队受阅车辆的使用数据,到徒步方队防止训练伤的问卷调查,阅兵训练已经悄然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施训成为这次阅兵训练的主题。
“冷车”现象曾让反坦克导弹方队头疼不已。“冷车”指车辆刚启动时,由于水温、油温偏低,导致同一转速下装备行进速度不一致,无法达到匀速通过天安门的标准。
反坦克导弹方队方队长单正海介绍,为解决“冷车”问题,他们为每台受阅车辆绘制了车速与转速在不同油温、水温条件下的关系曲线,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精确定位每台车在不同条件下达到标准速度所需的条件,彻底解决了“冷车”问题。
大数据分析还用在查找和纠正驾驶员细微驾驶问题上,提高单兵的驾驶技能。反坦克导弹方队政委王文轩表示,现在方队的前后车辆距离误差仅为0.1米,并列行驶车辆标齐误差只有0.03米。
为了解受阅官兵的健康状况和训练伤情况,更好地实施科学训练,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障,阅兵保障站医疗防疫队理疗组对来自不同兵种的4个装备方队和来自不同地区的4个徒步方队进行了数据抽样调查。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叶超群表示,体能训练一般都会带来训练伤,我们通过大数据指导科学施训,在提高训练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预防、减少受阅官兵的训练伤。
导弹“巨无霸”是怎么看齐的
纠正1厘米偏差至少要行进30米 每次阅兵盛典,当壮阔整齐的导弹方阵厘秒不差通过天安门时,总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的震撼。
许多人会问,导弹“巨无霸”是怎样看齐的?胜利日阅兵前夕,记者走进位于京郊的阅兵训练基地探寻答案。
“看齐”有多难:纠正1厘米偏差至少要行进30米 在宽阔的阅兵训练道上,正在进行合练的第二炮兵导弹方阵一眼望不到头,钢铁长龙发出阵阵轰鸣。
在压轴方队,一枚枚被誉为“巨无霸”的某新型战略导弹,是典型的“四超”装备——超高、超宽、超长、超重。
它的车身比七八辆小轿车首尾相连还长,车高近3人高,几辆“巨无霸”并排停放在一起,几乎占了训练道的一大半。还未驶近,一股强烈的压迫感就扑面而来。
记者尝试坐到驾驶员位置,发现通过后视镜几乎看不到车尾。特装驾驶员蒋圣勇说,如果发现整个方队没有看齐,要想纠正1厘米的偏差,至少要向前行进30多米。
怎么看齐的:精湛技术+辅助设备 长长的导弹方阵里,在一辆特装车的驾驶室中,“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唐俊双目凝视,发动车辆、松开离合、轻踩油门,一路前进。
“要练就这种一踩准、稳到底的硬功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唐俊所在方队党委书记陈前说。
为了练就过硬的驾驶技能,导弹方阵近百名特装驾驶员无论什么时间,都在踩油门找感觉。哪怕是休息间隙,垃圾斗、折叠椅被当成踏板用来辅助练习,就连睡觉时间也常常发生驾驶员睡梦中练“脚功”的故事。
一天中午,一级军士长夏建陆正在逐个车顶安装一根红白相间的参考杆,认真调整双向摄像头的角度。这位“导弹兵王”介绍说,正在安装一套辅助标齐的设备。
这个设备采用打靶时的 “三点一线”原理,通过两个摄像头,及时发现调整导弹战车的位置,一举破解了标齐训练的多个难题,相当于给“巨无霸”装上了一双看齐的“慧眼”,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益。
看得有多齐:同一排面螺丝钉都在直线上 在前不久上级组织的一次考核中,第二炮兵装备方队取得了骄人成绩:两个排面间的间距误差1厘米,等速误差0秒,骑线误差1厘米,标齐误差0厘米,远远超过阅兵训练大纲规定的要求。
现场考核组给出这样的高度评价:“驾驶员用他们精湛的技术,实现了完美的人车结合。”
在又一次上级组织的联合演练中,“巨无霸”导弹车稳步驶来,以完美的队形通过检阅台。
10多台专门布置的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了导弹方阵。结束后通过录像回放发现,导弹装备车动作整齐划一,连同一排面的螺丝钉都在一条直线上!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