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后,华北日军开始强化“治安”措施,大力推行“肃正建设三年计划”和“治安强化运动”。从1941年开始,日军先后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进行了9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山东军政委员会作出部署——反扫荡。
胶东军区第五支队在反扫荡中主动出击
守卫在蒙阴县龙须崮的战士
英雄岱崮连战士
□ 孙继业
百团大战后,华北日军开始强化“治安”措施,大力推行“肃正建设三年计划”和“治安强化运动”。将华北地区划分为“治安区”(日伪占区)、“准治安区”(抗日游击区)和“未治安区”(抗日根据地)。针对三种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加强伪政权统治;在“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不断“扫荡”抗日力量;对“未治安区”,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使抗日根据地难以坚持。从1941年开始,日军先后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进行了9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
沂蒙反“扫荡” 1941年11月,华北日军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驻鲁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亲自到临沂坐镇指挥,先后调集第十七、二十、二十一、三十二、三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四、五、六、七、九、十旅团各一部共5.3万余日伪军,向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的沂蒙山区鲁中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山东军政委员会对反“扫荡”作战作出部署: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机关和直属队适时转移至鲁南地区;山东纵队直属队转移至泰山地区,第一旅跳出合围圈外围待机作战;抗大一分校转向泰安、泗水、宁阳地区;鲁中军区及其所属军分区和县、区武装留守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武装斗争;其他部队积极配合沂蒙山区反“扫荡”作战。
11月4日拂晓,蒙阴日伪军400余人秘密出动,以纵深包围战法,远程奔袭驻蒙阴东南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纵队机关和直属特务团顽强抗击,与日军激战竟日,于当夜分散向东转移至沂水西南的南墙峪地区。日伪军紧随其后实施合围。在纵队特务团掩护下,山东纵队机关突围转移至蒙山、天宝山地区,跳出合围圈。
5日凌晨,日伪军2万余人,分别从临沂、费县、蒙阴、沂水、莒县等地出动,以“铁壁合围”战法,在7架飞机、10辆坦克、数十门大炮配合下,分11路向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领导机关驻地留田合围,企图一举消灭中共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
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领导机关及直属单位共5000余人,而战斗部队仅一一五师特务营和山东分局警卫连。在日伪军合围圈迅速缩小、步步逼近的危急情况下,罗荣桓、朱瑞、陈光、萧华和陈士榘等,于当日下午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情报和突围方向,决定采纳罗荣桓的意见向西南突围。
黄昏后,雾气弥漫,夜色朦胧。日伪军在留田周围燃起堆堆篝火,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领导机关趁夜隐蔽行动。罗荣桓根据情报选择突围道路,亲自率作战科、侦察科的几名干部和师特务营一个连为先导,从日伪军包围圈结合部一公里多的间隙中迂回穿插,接连越过三道封锁线,于6日拂晓,没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顺利地跳出了日军合围圈,安全转移到蒙山南部地区。
日军合围留田扑空。但山东纵队第二旅第四团三营九连与边联县大队一个连在蒙阴东李林遭敌合击。全体指战员与敌反复冲杀,毙伤敌300余人,终因敌我悬殊,大部伤亡,其余人员在副营长秦鹏率领下,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日军1000余人采用“长途奔袭”战术,向大崮山根据地发动偷袭。大崮山地势险峻,八路军兵工厂、弹药库和粮库都设在这里,由鲁中军区独立团二营300余人在此防守。日军包围大崮山后,首先用飞机、大炮轮番对山顶进行轰炸。独立团团长袁达、政委于辉带领八路军战士和兵工厂工人,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被地雷炸死炸伤多人,狼狈退回。第二天,日军又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然后步兵一次接一次地强攻,东门和南门曾一度被敌占领。八路军战士全力将敌歼灭,夺回阵地。第三天,日军从南门两侧两个阵地结合部冲向山崮,占领了最高峰。八路军组织了两次反击,均未成功。经过三天激战,守军伤亡很大,部队决定突围。7日夜,部队将山上兵工厂和所有仓库炸毁后,用绳索从崮顶秘密撤下突围。
日军多次合击未达目的,遂改变计划,从11月12日起,对沂蒙山区进行“清剿”。将主力配置于临(沂)蒙(阴)公路与沂河间,依托青驼寺、垛庄、孙祖、界湖、岸堤、河阳等要点,严密分割封锁,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在“清剿”中,日军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毁之一炬,杀害无辜群众3000多人,抓走壮丁近万人。
在反“清剿”斗争中,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展开了袭扰日军据点、破袭公路和反伪化斗争。有的实行搬空、藏空、躲空“三空”策略应对日军“三光”政策。沂南县芦山后、艾山后等5个村庄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分散掩护了130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地方干部。
11月14日,日军集中7000余人,合击蒙山一带山区。17日,日军从空中侦察到行至东西蒙山之间大谷台的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等领导机关人员,遂对大谷台进行合击。领导机关人员东越临沂蒙阴公路进入北村。18日,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在蒙阴官庄被俘遇害。
200多名日伪军在特种部队配合下,尾追第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机关,进占沂南绿云山、狼窝子,并在绿云山建立据点,对沂蒙中心根据地构成威胁。罗荣桓政委、陈光代师长决定趁敌立足未稳,率师部特务营、山东纵队第二旅第四团第三营及沂(南)临(沂)边联县独立营攻击该据点。
11月28日晚,在罗荣桓直接指挥下,绿云山战斗打响。八路军攻进村子,接连打退日军多次反击,歼敌百余。但由于日军负隅顽抗,未能攻克敌据点。29日拂晓,部队奉命撤出战斗监视敌人。为了集中精力作战,防止机关受损失,罗荣桓等首长指示,由师部第五科科长袁仲贤带领师部及直属队人员,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带领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省群团组织、报社、医院、被服厂、银行等人员约2000人,于29日夜向临沂至蒙阴公路西侧的大青山转移,待部队结束战斗后再会合。据进驻大青山的抗大一分校报告,那一带未发现敌情。
畑俊六指挥日军在沂蒙崇山峻岭中追击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主力总是扑空,于是改变战术,令一部继续追寻,而以一个混成旅团5000多人秘密进入大青山四周,布置了一个合击圈“守株待兔”,企图消灭进入这一带的八路军部队和机关。这一严重敌情,抗大一分校没有发现。抗大一分校有第二、第三、第五、特科4个大队,1个女生队,加上校部机关,共3000多人,分驻在胡家庄、杨家庄、大谷台、李行沟、梧桐沟等十几个村子,校部机关驻胡家庄、大谷台。
11月30日晨,东北山口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接着第五大队军士哨岗位升起报警的烽烟,东南方向也响起隆隆的重炮声。从熟悉的三八式步枪特有的“叭勾”声和炮声判断,遇上了日军主力部队。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当即命令紧急集合,抢占最近的制高点大青山。
大青山系蒙山支脉,位于沂南、费县、蒙阴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686米,山势险峻。当时,日军一个中队携九二步兵炮一门,已抢占了大青山一号高地,并向前哨连急袭。担负警卫全校重任的第五大队,遂向第二、三号高地扑去。大队长陈华堂、政委李振邦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在没有接到首长命令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抢占制高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高地争夺战。
就在这紧急时刻,第一一五师和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直属队又茫然拥进抗大一分校驻地。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日军立即扎紧口袋,疯狂地向包围圈中心滚进压缩,四面八方的枪炮声越响越密、越响越近。袁仲贤当即命令师直各单位人员向东南方向的上、下石盘转移,同时组织部分队伍由北面冲向大青山顶,与抗大一分校守卫人员会合,掩护机关、学校突围。
战场形势万分危急!周纯全校长果断命令山东分局警卫连在前面开路,掩护机关非战斗人员和抗大学员向西蒙山突围。突围人员通过一条沙河,四面的日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猛烈射击,敌机也反复俯冲扫射,炮火轰鸣,弹飞如雨,许多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草坡,染红了白沙,染红了河水。
陈光、罗荣桓得报大青山战况后,急派攻打绿云山的部队飞速赶赴大青山。当增援部队到达时,大青山突围战斗已经结束了。傍晚时分,突围出去的人员经紫荆关转移到西蒙山。
至12月28日,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先后收复蒋庄、诸满、大桥、马牧池、岸堤、河阳等地,历时50余天的反“扫荡”作战结束。
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历经大小战斗150余次,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消灭日伪军2200余人,粉碎了日军妄图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有生力量的图谋,坚持和巩固了鲁中抗日根据地。
对崮山突围 1942年10月,华北日军发动了“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重阳节刚过,驻鲁日军便对鲁中地区展开一系列围攻作战。八路军一一五师敌工部获得一份济南日军参谋部第105号作战计划情报,透露日军将于10月中旬至11月底出动万余人“扫荡”滨海地区。罗荣桓怀疑该情报有诈,但因滨海地区战略回旋余地小,为慎重起见,决定兵分两路反扫荡。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主力留守滨海根据地,山东军区政委黎玉率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领导机关,从滨海地区转移到沂蒙山区。没想到,误中日军驻济南特务机关鲁仁公馆精心设计的假情报圈套。
日军得悉八路军山东军区等机关转移到鲁中山区,便秘密调集临沂、蒙阴、沂水、莒县等地第三十二、第五十九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各一部共1.5万兵力,由第三十二师团木村兵太郎师团长指挥,以沂蒙山区北部为中心进行“拉网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
11月2日拂晓,8000余日军悄悄扑向对崮山地区,将刚刚转移到这里的八路军山东战工会、山东军区机关和特务营、抗大一分校、沂蒙专区机关、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和鲁苏战区第五十一军军部炮兵连、第六七七团第九连及海军陆战队等1000余人,合围在沂水西北的对崮峪。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当机立断,命令军区特务营和沂蒙军分区直属团等战斗部队迅速抢占村东北的对崮山制高点,掩护山东分局和军区机关非战斗人员及友军突围。鲁苏战区友军部队主动请求上山参战,黎玉政委说:“大敌当前,应同仇敌忾,进行火线上的统一战线,欢迎友军部队上山共同抗敌。”
日伪军从四面八方逼近山脚下,首先集中十几门重炮、迫击炮向对崮山进行猛烈轰击达40分钟,随后集中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山上发起连续冲锋。守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势接连打退了日军的八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的攻势更加凶猛。日军以为终于抓住了八路军的指挥机关,便将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到对崮山来发起不间断攻击,还调来了几架飞机助战。在空中火力的配合下,日军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一波又一波冲向守军阵地。敌我双方往返冲杀,几处阵地失而复得,敌人的尸体越积越多,守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战况异常惨烈,沂蒙军分区直属团政委王锐、政治处主任张圣符先后牺牲。
经过多次冲锋,敌人始终没有攻上对崮山。这时日军发现西北角有一条小道,便把抓来的附近村民赶在前面挡子弹,掩护他们进攻。八路军指战员怕误伤群众,只好暂停射击。被抓的老百姓到山腰便拒绝前进,誓死不把鬼子引上山。一个汉奸逼着一位白胡子老人向八路军喊话,老人便放开喉咙喊到:“八路军兄弟不要管我们,狠狠打狗日的小鬼子!”残暴的日军用刺刀将老人捅死在山坡上,并开枪杀害了所有的群众。愤怒的战士们猛烈开火,打得敌人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战至下午4点多钟,各连相继报告子弹、手榴弹快打光了,这时从西面冲上山的敌人离指挥所只有近百米,军区机关的参谋干事和首长的警卫人员也都投入了战斗。日军冲上来了,一阵冲锋号吹响,一连连长王继贤挥舞着大刀跳出战壕,率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战斗进入白热化,许多战士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猛击敌人的脑袋,有一个小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厮杀,敌人留下几十具尸体后溃退,王继贤连长、指导员谢训先后牺牲。
夜幕降临了,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江华率领先头部队首先从对崮峪东北角突击,杀出一条血路,后面的机关人员及友军部队紧接着跟上去,趁夜突出重围。日军趁天黑之前,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特务营战士们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山顶上的枪声渐渐稀落下来,360多人的特务营,最后只剩下营长严雨霖等14人。
战士们边打边撤,一直撤到东面的悬崖顶上,再无可退之路了。大家站在悬崖上,谁也不说话,一齐看着严雨霖营长。从三面包围上来的日军也停止了射击,叫喊着让他们投降。
严营长看了看伤残的战友们,又看了看身后十几丈深的悬崖,问道:“同志们,我们是什么队伍?” 战士们响亮地回答:“我们是人民的战士,共产党的队伍。”
“能让敌人抓活的吗?”
“不能!我们宁死不当俘虏!”
随着严营长一声高呼:“跳!”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纵身跳下了悬崖。山顶上的日军惊呆了,在一个指挥官的指挥下,一起朝天鸣枪以示敬意。
勇士们跳下悬崖后,其中6人不幸当场牺牲。其余8人有的被悬崖上树枝拦截,有的摔在悬崖下的河滩上幸免于难。大家苏醒后,忍着伤痛,在漆黑的夜晚爬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艰难地在山沟里钻了五天五夜,终于在马牧池找到了大部队。
此战,毙伤日伪军500余人,八路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八路军山东军区政委、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和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江华在突围中负伤。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毓泉、沂蒙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等3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马石山十勇士 1942年11月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布置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先后调集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及第五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六、第七旅团各一部,共15000余人,配以26艘舰艇封锁半岛沿海,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企图歼灭胶东军区八路军部队,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
胶东地区主力部队主要有山东军区第五旅和胶东军区第五支队,总兵力约14000人。11月上旬,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海(阳)莱(阳)边区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反“扫荡”动员,研究部署了反“扫荡”的作战计划,确定采取“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作战方针,粉碎日军大“扫荡”。
11月17日,日军从青岛、高密出动600多辆汽车,满载大量兵员和作战物资,沿烟(台)青(岛)公路和烟(台)潍(坊)公路,气势汹汹地驶往莱阳、栖霞、福山等地。猥集在这一地带的日伪军,分成无数小股,倾巢出动。驻牟平县水道之敌由东向西推进,其余之敌则从西、北,分路向东、向南平推,对栖(霞)牟(平)海(阳)莱(阳)边区的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构成了合围态势。
为了粉碎日军这次大“扫荡”,中共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和胶东军区决定,由胶东区公安局干部和警卫部队为主组成“胶东军区战时戒严指挥部”,在中心根据地组织和领导群众坚持反“扫荡”。指挥部下设3个小分队,其中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带领警卫连第三排为一个小分队。第三排战士多数是当地人,对马石山地区的地形比较熟悉,穿隙插空是完全可以突围出去的,但为了解救被敌人包围的几千名群众和地方干部,毅然决定留下掩护群众突围。23日白天,第三排在马石山南面的下石硼等几个村庄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转移;夜里,又和地方干部及民兵一起,带领群众一批批地顺着敌人布防薄弱的山峦沟壑突围,先后有7批1000多名群众安全脱险。
24日拂晓,为了牵制敌人的兵力,使被围的群众和地方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冲出虎口,王殿元把部队转移到马石山主峰。天亮以后,敌人开始从南坡向山上进攻,第三排的干部战士以古石墙为掩体,居高临下,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到中午,敌人也没攻上山顶。日军从南坡攻不上,便从北坡进行包抄,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王殿元和第三排的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山东军区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由指导员带领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恰遇日军“扫荡”。为便于突破敌人包围,指导员决定各班分散行动。第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看到村村浓烟滚滚,到处尸横遍野的情景,便毅然留下来,同地方干部、民兵组成一个战斗集体,带领群众连夜突围。他们分成3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往返3次,掩护了近千名群众冲出火网安全转移。在海阳县担任文教工作的作家峻青,在危难时刻,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冲出日军包围圈。
当六班战士们第4次冲进包围圈准备带领群众突围时,天已大亮。马石山周围枪声越来越密,敌人倾巢出动,开始合围收“网”。几架飞机绕着主峰一带低空盘旋。为了吸引敌人,战士们且战且退,退到马石山主峰南侧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处顽强地坚守着。日军已逼到近前,10名战士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敌人冲上来时,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血染马石山。
战后,人们说不出这10名战士的姓名,然而,他们却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
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战斗中,胶东区军民英勇斗争,先后与敌作战14次,共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在胶东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扫荡。在此次冬季反“扫荡”中,西海地委书记于己午、西海军分区参谋长于一心、十六团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志英等壮烈牺牲。
英雄岱崮连 1943年11月9日,日军第三十二、第五十九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五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万余人,在石井师团长指挥下,由临沂、蒙阴、莱芜、临朐、沂水等地出动,分进合击鲁中抗日根据地,企图围歼活动于沂蒙山区的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
为粉碎日军“扫荡”企图,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战斗,将主力部队转至外线,相机歼敌。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一团三营八连93名指战员,在副营长张林率领下,奉命扼守南、北岱崮,以牵制敌人。
13日午后,日军动用了一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和一个团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岱崮发起攻击。八连指战员严阵以待,待敌人进入火力网后,随着连长一声令下,各种火器一齐开火,密集的手榴弹象暴风雨般从天而降,炸得敌人抱头鼠窜,连滚带爬退下了山。
恼羞成怒的日军出动5架轰炸机,不断向崮顶投放炸弹,持续轰炸到黄昏。指战员们躲进防空洞,以逸待劳,只留几个哨兵坚守岗位,监视敌人的动态。在敌军撤退之后,又乘夜派出战斗小组下山袭扰敌人,并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第十一团兄弟部队和当地民兵也连续袭击了周围的翻泉峪、郭家庄之敌,团政委陈宏带领七连战斗小组乘夜冲破敌人封锁线,爬上南岱崮送去弹药、粮食和水,给指战员以极大鼓舞,有力地支持了守崮战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尽管敌人不断进攻和轰炸,但都毫无进展。
17日,日军又调集了大量兵力,将南北岱崮团团包围。然后在空军配合下,展开猛烈轰炸与火力进攻。部分工事被摧毁,交通壕被炸平,有的防空洞被炸塌,但指战员们沉着应战,在炮火中一边修复工事,一边还击地面进攻。数日后,敌人仍被阻在悬崖之下,未能前进一步。
岱崮攻防战陷入胶着状态。时值初冬,沂蒙山区已是天寒地冻,昼夜围困的日伪军冻得瑟瑟发抖。卑鄙的日军用刺刀逼迫当地的老人、妇女、小孩上山劝降,企图瓦解守军斗志。还在山下用不伦不类的中国话喊:“下来投降的有,投降优待的。”冯化德连长高声答道:“只有打胜仗的八路军,没有投降的八路军!有种的你们就上来吧!”伪军也无奈地喊叫:“八路军兄弟们,你们走吧。你们走了,我们也好走。”劝降无效后,日军气急败坏地喊叫:“八路的坏坏的,叫你走你不走,捉住剥皮的干活。”
23日,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参谋长山田来到岱崮前线,将进攻部队撤换成山地战精锐部队,飞机增加到8架,轮番轰炸。并调来了2门大口径山炮和40多辆汽车的炮弹,集中轰击岱崮南门。步兵以近逼作战,步步逼近悬崖之下,在强烈火力掩护下,踏着云梯,试图爬上崮顶。战士们用刺刀挑,用石头砸,用手雷炸,一次次地把爬上来的敌人打了下去。
从24日起,南、北岱崮陷入敌军的不断轰击中,终日被炮火笼罩,弹片横飞。尤其是南岱崮南门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二排副排长曹兴鲁带领着第六班在此坚守,战士刘贵祥冒着枪林弹雨,钻进前沿碉堡监视敌人,一颗炮弹打来,碉堡塌了一半,倒塌的石块把他裹进了壕沟;李应斗紧接着钻进碉堡,接替了刘贵祥的位置,又一颗炸弹落下,李应斗也倒在了血泊之中。李玉金又毫不犹豫地冲进碉堡,继续监视着敌人。
日军进攻屡屡受挫,竟惨无人道地空投大批毒气弹,指导员姜崑中毒受伤。好在山顶地小风大,很快将毒气吹散。守军官兵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坚持战斗。日军始终未能攻上崮顶,于是采取围困战术,在半山腰每隔二三百米设立一个封锁哨卡,派兵把守,筑成了一道篱笆墙式的封锁圈。夜间各封锁点都点燃篝火,防止八路军和民兵运送食物和水,企图将守军官兵困死在山顶。
山顶的武器弹药和食物越来越少,几口水缸也被炸去大半截,残存的一点水变成了泥浆,战士们就把凝结在表层的冰凌含在嘴里解渴,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28日凌晨,夜黑风高,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包围圈的日军围绕着篝火取暖。八连官兵分别由南北岱崮缒绳而下,悄悄从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里摸了出来,在七连的接应下,与军区大部队胜利会合。
八连指战员坚守岱崮15天,以伤亡9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胜利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受到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的嘉奖,并获得“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节选自作者的《山东抗战》)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