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刘冠三:陪孙中山游崂山

2015-09-10 10:47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同盟会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火种,可以说 ,没有同盟会,就没有辛亥革命的快速到来。当然,在同盟会中,还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志士,刘冠三就是其中一位。

  不少人可能对刘冠三这个名字不甚熟悉,但当时的一种说法却反映了他在革命者中的威望,那就是“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冠三”。经他游历劝说而发展起来的革命党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各地的起义首领和革命骨干。

  说来也怪,既然刘冠三对革命的影响如此之大 ,可为什么一直默默无名呢?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有哪些传奇经历呢?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刘冠三。

  小小年纪却被称为“大学生”

  刘冠三,名恩赐,字冠三,1872年出生在高密县康家庄。年少时聪慧好学,善于交游,被召入县城富户家做陪读,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一般来说,成大事之人从小就与众不同,较同龄孩子多几分成熟,刘冠三也是如此。据刘冠三的孙女刘漪回忆 ,祖父从小聪明好学,周围很多人都叫他“大学生”。

  不光是好学,其古道热肠也从小体现。在高密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选辑》上,记录了刘冠三年轻时的故事。刘冠三祖上家贫,靠人工磨面、开小饭店糊口,到了父辈刘成德时,才由朋友接济,买驴推磨。他幼年时参加劳动,深知农民疾苦。一天,刘冠三在城里崇厚堂,看到收租管家克扣佃农的租粮,非常气愤,挥拳将其痛击,并警告说:“今后再不得无理盘剥他们”。刘漪也回忆称:“祖父自幼年就参加劳动,对劳动人民也非常同情。有一次,他看到地主称粮食的时候,用的刮板不是平的,而是往下突的,克扣了佃户的粮食,非常生气,于是出面跟地主评理,还将收租的管家打了一顿,警告他以后别再这样做了。还有次他从城里回家,当时麦子已经成熟了。他遇到一个穷人到我们家地里去割麦子,其实就是偷麦子。那人看到他后就跑,他说谁家没有点难处?不要紧,你割吧,这是我们家的,你放心割就行。”

  这份聪明和热心如在太平盛世可能会成为前进的动力,但是恰逢清末乱世,政府腐败,列强欺压,刘冠三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9年,高密在官厅、康庄一带爆发了由孙文(原名孙政,高密农民)、李金榜等人领导的抗德阻路斗争(这场斗争迫使胶济铁路停工一年),时年27岁的刘冠三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和普通农民不同,受过教育的刘冠三懂得利用策略,他知道乡民的反抗斗争受到德军和官府两方面的围堵镇压,绝无胜算的把握,就劝阻孙文、李金榜等人,提出了与德人、官府斗争应以谋略智取,据理力争,并主动承担起交涉调停之责。但刘冠三的行为被孙文等所误解,怀疑他是在帮官府说话,是里通外夷的“二鬼子”,不但将他赶出了抗德队伍,还把受到德军、官府剿捕镇压的怨恨发泄到他身上,扬言将对其不利。刘冠三见自己的想法一时不被乡民理解,只好奔走济南,家人亦为避难远走他乡。次年,抗德斗争失败,刘冠三回乡探亲,他不记个人恩怨,主动登门与误解自己的乡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其气量和胸怀受到乡邻的盛赞。

  这场农民斗争或许让刘冠三明白了革命的要义,那就是不光需要民心,还需要人才,需要思想的武装。1902年10月,山东在山东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刘冠三闻讯后立即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考进师范馆。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成长为一名民主主义革命者。说来也巧,恰在此时首批同盟会员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这其中徐镜心、谢鸿焘、赵锺先等山东留日学生都回到了家乡,无形中开始传播革命火种。其中,谢鸿焘回到济南,并于1906年初介绍刘冠三加入了同盟会,刘冠三成为在山东本地发展的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在济南创办山左公学

  作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刘冠三的革命思路似乎很明确,就是不断在思想上启迪大众。

  时值1906年,清政府开放了报禁。刘冠三和同学丁耕农集资在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了《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白话报》主要是宣传新文化,抨击清政府对内愚弄欺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不久,报馆被清廷查封,刘冠三被开除学籍,由此引起学潮。学生们举行罢课斗争 ,迫使当局撤换校董,恢复了刘冠三的学籍。

  办报之外,刘冠三还办校,俨然是一个文化圈的名人。由于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兴办私学,一大批新式学校冒了出来,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就是其中之一。这所学校表面上是在教授学问,实则暗地里宣传反清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据孙锦、韩镇所写《震旦公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一文称,山左公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员活动的机关,刘冠三特别注重反清革命和民主精神的教育,给学生传阅《晨钟》、《民报》、《革命军》等报刊。“为锻炼学生体魄,发其心志,刘冠三率学生步行去泰山。观日出,顾齐鲁,游灵岩,览齐长城遗址,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们完全是自费上学,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求知的欲望很浓,有的还变卖了衣物坚持学习。刘冠三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后来在校学生由二百名猛增至四五千人,且其中有相当一批人还加入了同盟会。”

  山左公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中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山东巡抚杨士骧虽对刘冠三办学宗旨有所怀疑,但是一直抓不到可靠的证据。于是,他采取一面假意捐献白银五百两资助办学,一面令提学司方燕年暗地里找人监视公学,寻找借口,以便取缔。1907年冬,方燕年终于以私学不得开设“法政课”为由,不予该校立案。刘冠三据理力争 ,方燕年理屈词穷,于是便放出风声说山左公学内有革命党,企图谋反,应予查禁。当时不少刚入学的新生因畏惧而退学。为了保持公学继续开办,刘冠三决定离校。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促使更多的师生离校出走,学校情况越来越糟。1908年1月,山左公学被查封。

  学校查封后,刘冠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鞠思敏受其之托,重整旗鼓,重建山左公学。1913年,山左公学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解放后改名济南一中。这些都是后话了。

  徒步8省30余县宣传革命

  山左公学被查封并没有让刘冠三放弃斗志,为了躲避清政府缉拿,他逃到德国人控制下的青岛,继续办学,这一节我们会在下文详细介绍。当然,因为各方势力的破坏,青岛的办学之路同样充满坎坷。有没有更安全,更深入的传播革命思想的方法呢?有,一个人走遍全国,到处宣扬不就可以了?刘冠三真这么做了。

  1909年1月,他乔装成一农夫,推一独轮小车,携带四书五经等书籍,以游学授徒为掩护,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漫游革命宣传。他首先南行到诸城,在诸城逗留月余,先后介绍吴大洲、隋理堂等人加入同盟会。然后西行到沂水县埠前庄会同因学校被查禁回乡的学生刘溥霖一起去沂州(今临沂)。当时,刘溥霖的妻子孙建平正在沂州读书,经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使她成为山东第一个女同盟会员。

  刘冠三此行全凭双腿走路,更有豺狼当道,其艰难可想而知。按照岳德成先生《山东民国革命先驱——刘冠三事略》一文的记述,在由陕西徒步返转山西时,有一天当他一人穿越太行山时,突然遇到一只恶狼。情急之下,刘冠三抽出扁担与恶狼对峙良久,险遭不测。在赴蒙古途中,因盘缠用尽,只好靠乞讨度日,幸遇山东老乡张兰亭资助,才勉强渡过难关。在游历路途中刘冠三还写下了“一程风,一程雪,前行不怕虎狼恶”的豪迈诗句,用以鞭策自己,激励同志。

  坎坷的旅途也培养了刘冠三的乐观精神,留下不少趣谈。在开封一次聚会时,刘冠三向故友赵新儒诉说了他一路风尘仆仆,曾被野狗追咬的狼狈之相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刘冠三即兴出一联曰:“客孤行惹狗”,满座一时无人能对。离开开封时,盟友们为刘冠三置办了一身新装,准备了充足的盘费。一天,行至一荒野之中,遭土匪抢劫。刘冠三奋力逃到一个村中,时已深夜,惊悸未消,疲惫不堪,看到路旁有一草棚,便入内倒地睡去。不料,草棚中有一卧睡的毛驴,进去时亦未察觉。睡眠中伸腿踢到驴身上,把驴惊醒,驴受惊后,奋起反击,用后蹄踢醒了刘冠三,他这才知道自己睡到了牲口棚里。苦笑之下,他突然想起“客孤行惹狗”的上联,遂得出了“店小卧惊驴”的下联,这不但是一副绝好的妙对,还充分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民国革命史上,刘冠三堪称居功至伟的宣传家和组织家,在历时2年多、他徒步行经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直隶、察哈尔等8省30余县,所至竭尽全力网罗天下豪杰,联络同志,宣传同盟会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民主革命主张,在山东辛亥革命史上独此一人,在全国亦属罕见。

  特约撰稿 田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刘冠三 孙中山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