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六号首飞 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2015-09-21 07:1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该型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空白,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高火箭发射安全环保性、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发射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对于促进我国微小卫星发展和新技术试验验证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考核了运载火箭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检验了运载火箭水平总装、测试、运输和整体起竖发射模式的可行性,验证了一箭多星安装、分离释放、入轨控制等新技术,获取了发射飞行技术参数和可靠性数据。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0次飞行。

  ■延伸

  “紫丁香二号”

  由学生自主研制


  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20日7时01分,由该校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也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

  “紫丁香二号”是哈工大研发的第五颗卫星,重12公斤,对探索微纳卫星在未来航天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长征五号将和

  探月三期发射场合练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载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合练产品的专用运输船20日从天津港起航,驶往航天发射场,将与先期抵达的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合练产品共同开展发射场合练任务。

  据介绍,此次发射场合练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关键里程碑节点,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探月工程三期与发射场的第一次全系统实物演练。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2016年择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目前,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择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实现我国无人月球采样返回的目标。 

  幕后

  “长六”研制团队

  平均年龄34.5岁


  撼天动地腾空而起的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位航天“大力士”的研制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仅34.5岁的年轻人。

  7年前,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老航天人”张卫东接过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任命时,心里沉甸甸的。他将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年轻人,研制一种全新的火箭。我国现役火箭大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定型,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既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也充满了困难与风险。这些刚跨出学校大门没几年的年轻人行吗?

  年轻的航天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命和创新精神,很快让他刮目相看。发动机自生增压系统、燃气滚控、“三平”测发、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新型电气系统……一个又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轮又一轮轮通宵达旦的讨论中不断地被提出、研讨、论证、试验、改进。不到半年,年轻的团队就完成了火箭优化方案,解决了运载能力、测发流程、整体起竖可行性、火箭可控性、新型结构方案等几大难题,总体技术指标满足了立项要求。2009年8月火箭正式批复立项,命名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代号CZ-6。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从此又多了一位新成员。

  夹层共底贮箱的研制是一项全新技术。贮箱材料要承受液氧、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近200摄氏度的温差。2012年8月,研制团队终于迎来了夹层共底的低温强度试验考核。谁知在3天后,拆除试验工装后发现共底上面板发生了皱折现象。年轻的副总师李程刚带领大家一起归零,认真分析每一个可能导致产品故障的原因。一次次召开内部专业优化方案、一趟趟探访原材料低温性能测试车间、一天天持续20小时蹲守低温打压试验现场……李程刚的身体终于熬不住了,发烧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脑膜炎。病情刚好转又立即回到单位。经过15个月攻关,夹层共底贮箱终于通过全部工况的考核。

  揭秘

  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在哪儿?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新”在哪里?记者走访了长征六号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1

  多星发射

  创造纪录


  为了满足多星发射的需求,长征六号火箭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全透波卫星整流罩,使卫星整流罩具备了全向透波能力,有力改善全箭力学环境和卫星环境条件。

  通过对多星发射技术的探索,还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的多星发射接口,为今后进一步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提升多星发射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2

  回收利用技术

  国际未有先例


  长征六号首次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起飞推力1200千牛。

  为了获得更大的运载能力,长征六号火箭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设计方案,独特的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技术是最大亮点。这项回收利用的航天新技术在国际上从未曾有过先例。

  3

  “三平一快”

  测发新模式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长征六号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彻底变革。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下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于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大大简化了发射区操作时间和发射台占用时间。

  4

  航天“智造”

  迈向4.0


  据介绍,长征六号在设计中采用了全箭数字化协同研发及一体化总装集成技术,形成了从总体到分系统到重要单机、自顶向下的数字化设计流程,建立覆盖总体、分系统及关键单机的三维数字样机,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

  为了大幅降低火箭自重,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大温差隔热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经过16个月研制,上海航天最终攻克一系列难题,并掌握了激光扫描及仿形加工、结构件整体胶接成型等一大批自主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航天制造技术快速发展。

  5

  全新的火箭

  “神经网络”


  控制系统是火箭的“神经网络”。长征六号紧跟国际运载火箭发展趋势,将控制、测量、供配电组成全新的电气系统,实现了箭上信息一体化、供配电一体化和地面测发控系统一体化,有效提高了火箭电气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与适应性。

  在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双八表捷联惯组组合导航”技术和“迭代制导”技术,实现更高的导航精度,以确保卫星入轨精度达到百米级,在太空实现点对点的“上门投递”。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