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湾公益牧场全建成 水下摄影记录生态变化

2015-09-22 08:57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早报讯 当潜水员和潜水机器人下潜到22米处,在海底可以看到成片的海藻,人工鱼礁体上还附着牡蛎、海胆,不时还有鱼游过……昨天,记者从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得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二期已经建成,第五次海底摄影也有了更多的收获。

  公益海洋牧场建成

  崂山区渔业局海洋牧场建设办主任周毅介绍,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崂山区启动了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建设,目前全部建成。

  崂山区的公益性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分为三大功能区。会场湾人工鱼礁区面积约56.9公顷,投放礁体约2.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资源保护型鱼礁区;兔子岛西南侧人工鱼礁区面积约为56.5公顷,投放礁体约3.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女儿岛(狮子岛)东南侧人工鱼礁区面积约56.5公顷,投放礁体约2.4万空方,其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海洋牧场共使用海域600公顷,总投资4700多万元,这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公益性海洋牧场。上万空方人工鱼礁体插入平缓的海底,形成道道水泥矩阵,等于给鱼虾营造了“安全屋”。

  多年不见鱼种出现

  “我们还投放了200多条废旧渔船,在兔子岛海域移植了100亩海藻,另外将在会场湾移植藻类。”周毅说,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部门还在3个鱼礁区增殖放流梭子蟹、对虾、海蜇、鱼苗等,海底的“安全屋”得以让鱼虾安全地繁衍生息,移植的海带、裙带菜和鼠尾藻也给鱼虾净化了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修复海洋资源。

  周毅介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牧场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近海资源逐渐得到修补,鱼虾增多。“平常不多见的小黄鱼、鲈鱼、黑头等也出现了,估计明年兔子岛、狮子岛海域也会成为市民垂钓的热门海域。”

  记者联系上了会场社区的老渔民杜先生,聊起海洋牧场带来的好处,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些老渔民三四十年都不多见的鱼种,现在偶尔也能出海捕捞到。“今年我们头一次打捞上来‘牙敏鱼’,一上岸每斤卖到了200元,一条就有三四斤重,今年已经捞上来10多条了。”杜先生说,往年不多见的大鱼,今年也多了。

  “我们的渔船出去一个多小时,能捕捞上100多斤螃蟹。”杜先生告诉记者,会场湾有了牧场后,他们的特产——会场梭子蟹产量大增,捕捞量是去年的两倍多。

  机器人下水拍进展

  为了记录海洋牧场建成后带来的生态变化,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启动了海底摄像工作,跟踪3年后得出最终效果评价报告做影像资料。从去年开始,摄制组已经完成了五次拍摄,每一次都有所收获。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海洋牧场水下摄制组的张主任。张主任介绍,今年8月27日,摄制组在兔子岛、狮子岛海域选取了5个拍摄点,分别派潜水员和水下机器人下水拍摄。“潜水员每次只能拍摄10分钟,而水下机器人可以拍摄30分钟。”张主任介绍,通过这次拍摄,他们发现人工鱼礁体上附着大量的牡蛎、海胆、海藻,长势喜人。

  在分析五次拍摄的变化时,张主任说,他能感受到海底森林的变化,“鱼虾已经适应了海洋牧场的环境,各种鱼类、贝类等也是逐渐增多。”(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俊杰) 本组图片由摄制组提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