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月月初结束的暑假里,不少高中生、大学生都选择利用暑期做调研,但对青岛二中高三14班的赵心怡来说,这个暑假她不仅把调研做到了缅甸,而且还用调研收集到的素材开了两次展览,在校内引起了轰动。昨日,终于结束了展览的赵心怡开始整理收集到的学生留言,她计划把自己这次暑期缅甸之行和展览反馈写成一份报告,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国际局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申请国外高校时作为履历亮点。 记者 王晓雨
其人 关注国际局势热心公益 “初中时对历史就特别有兴趣,跟爸爸平常经常谈论国际局势。”赵心怡说,自己的这次缅甸之行,源于自己对国际关系这一领域的一贯关注,因为家庭气氛的熏陶,赵心怡一直对国际关系、公共领域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初中时就开始有意识地阅读相关书籍。面对国际上各国复杂的关系,赵心怡希望将来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解决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冲突、观念对撞之间的问题。作为一个特别有行动力的小姑娘,赵心怡做的第一步行动是成立自己的公众号,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今年年初,她和好友徐泽邦创立了青年公益平台“Horizon”,利用微信吸纳更多关心公益的高中生,与自己一起去周边城镇小学支教、关注社区孤寡老人、关爱自闭症儿童,半年多的时间里,赵心怡的这一公众号已经有200多人关注。
其事 父亲陪伴她“闯”缅甸 “当时我注意到一则新闻,介绍的是因为缅甸内战,影响到了边界的中国村民,我想到了做一次中缅边界的社会调查。 ”今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心怡把目光投向了缅甸,恰好父亲也有朋友在中缅边境生活,让赵心怡有条件进行这次调研。考虑到缅甸形势并不稳定,一开始母亲和家里老人都担心赵心怡的安危,但拗不过赵心怡,有了父亲的同行,家里人同意了这次行动。
整个5、6月份的业余时间,赵心怡都花在了为这次缅甸之行做计划上,为了让这次学术调研更加高效,赵心怡设计了30多个问题。 8月18日,赵心怡和父亲终于踏上了缅甸的土地,“原来以为难民营里都是帐篷,但去了发现,他们都有家,只是比较小。因为没有耕地、工作机会少,他们很难有经济来源,多靠国际组织援助。 ”在缅甸的7天时间里,赵心怡跑了3个难民营,每到一处先跟负责人交流,完成捐助后,赵心怡他们才会进入与难民交流的环节。她介绍说,这些难民都是因为战乱,原来家乡的土地被毁、牲畜被掠夺、家园被占领,不得已选择了流亡,最终进入难民营。
7天的时间里,赵心怡马不停蹄地奔波,最终探访30多个家庭,为她设计的30多个问题收集到了30多份意见。
个展 第一手资料引全校轰动 回到青岛后,赵心怡开始着手整理采集到的素材,除了一份厚厚的记录无法立即整理出来外,她从众多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中,剪辑出了15分钟的原始短片,同时冲洗了50多张照片。 “我选择的照片背后都有比较震撼人的故事,还有一些照片虽然不是特别清晰直观地表达故事,但可以让人思考。 ”带着分享的心情,9月17、18日,赵心怡的这次缅甸之行素材在海大第一次展出。随后又在青岛二中创新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出。这三天中,尽管每天只有中午和下午的短暂展出时间,但出于所有人意料的是,赵心怡的这次展览竟然火了,“原来我准备了两个本子做留言薄,觉得应该够了,后来同学又临时送了两本来。 ”不仅校领导们组团来看展览,深有感触的同学们更是足足写满了四本留言薄,甚至还有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们主动来找她交流。
眼下,结束了展览的赵心怡正帮着做缅甸之行的报告,她说,自己这次暑期调研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理解了“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赵心怡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去国外攻读国际关系这一方向,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朝一日来解决像缅甸难民营一样的国际难题。
新闻讲述
那里没有电,没有通讯…… 赵心怡到了缅甸发现,语言上与当地人完全无法沟通,幸亏有了华人导游的帮助,才让她可以收集到一手资料。在不同的难民营之间奔波,赵心怡需要不断进入新的武装力量占领区,每次经过荷枪实弹战士守卫的关卡,赵心怡都会有些害怕,但好在有华人导游从中周旋,看上去更像游客的赵心怡与父亲每次都能被顺利放行。
“在我设计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问他们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很多的人回答都是想回家。他们大多来了难民营四五年,那里没有电、没有通讯,他们不知道自己家乡怎么样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只能等政府通知。”赵心怡说,在日复一日的无望等待里,整个难民营都弥漫着麻木感。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