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德国,很多国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两个词:精细、严谨。而青岛人对德国的理解又非常具体: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城市下水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青岛西部老城区的德式老建筑仍有人在居住。100多年后的今年,德国与青岛又产生了新的连接:一座承载着浓厚德国情结,体现欧洲当代最高规划标准,汇集高端产业的国际一流水平生态科技园区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慢慢变成现实。
9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揭秘这儿的“德国元素”。在这里,德国企业中心、汉德D-zone、“被动房”等一系列“德国”模式的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进。以“德国+”引进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以“+德国”助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德国”模式正借由一个个项目嫁接到新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认为,通过中德交流合作平台,极具特色的德国元素与中国本土产业结合,将强力助推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这里是“微缩版德国”
“这里会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类似青岛的八大关。顺着地势起伏的绿草地,高大而且长有大树冠的乔木,中间点缀着德国16个州不同风格特色的建筑单体。”说起中德生态园的汉德D-zone项目未来的场景,中德生态园置业公司副总经理郝建利这样描述。
事实上,正在建设的汉德D-zone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德国风”的一个缩影。走进中德生态园,虽然基础建设仍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但已经大致可以看到未来的发展雏形。工作人员指着不同的地块一一介绍,这里是生态建筑展示中心,这里是德国中心,这里是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弗莱社区”,“整个片区充满了德国风情。”
根据中德双方的规划,将来,可能还会有国外公司来办展览,比如德国的下萨克森州来开一个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展会;比如某个州的商务Party。郝建利告诉记者,“当然这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市民也可以悠然参与其中。市民广场中请来好的乐队、好的电影的推介会,每个单体的一层是一个大空间,除了创作,还可以交易,艺术品的交易将来可能会常见。”
创意设计在这里孵化
按照设想,汉德D-zone项目将成为创意设计的新区样本。据悉,该项目是中德文化交流的拓展,将来会成为德国各州创意设计大师及创意设计优秀企业的聚集区。一期规划建设16座汇集德国16个州的创意设计、具有强烈现代德国风格的综合性国际交流示范性项目。
为何要引进这一项目呢?这和目前国内的产业发展情况有着内在关联。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这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新区也是如此。有可观的经济增长数字,也有较小的文化创意产业占比。而这个“缩微版德国”正是一个创意设计产业的高地。这里为创意设计群体及企业提供创作潜能激发和创业孵化的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休闲场所,将会发展成在亚洲有重要影响的中德创意设计基地。
目前,汉德D-zone项目已经有下萨克森州、莱法州创意设计中心引入。“下萨克森州是德国大众汽车总部的所在地,不仅汽车行业发达,创意设计产业也是相当发达。将来引入之后,会有这方面的高级人才、技术甚至项目到来,对于我们国家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德生态园管委工作人员表示。
“引进高端的人才、团队。将会对国内产业产生影响、带动、提升作用。除了德国的人才、团队、技术、理念的引进。留德的相关专业归国的学生,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工作室,让他们把一些纯正德国文化的东西在这里孵化,孵化、加速的过程中可能会用我们国内的企业、团队,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毕竟现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比较低。而且国家很重视,提高的幅度每年也很大,发展的空间很大。”郝建利说。
“中德混血”的合作模式
具有强烈德国风格的项目不止前面提及的汉德D-zone,中德生态园里的众多产业都具有“德国范儿”。“中德混血”的合作模式为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引擎。
“比如今年11月份就要建成的休闲公寓,原材料就是每年在海运等行业中会大量淘汰的废旧集装箱,将来还可以循环利用。而外部装饰用的有机木材,使得这些房子看上去就像是自然生长出来。这些公寓给未来入驻创业的艺术家一个居住的地方。”郝建利举例说,150个集装箱,组合成了70多套公寓,公寓舒适度很好。衣食住行用水用电不用说,信息化程度也很高。据悉,休闲公寓在汉德项目所在地东侧位置,建成后让人仿佛来到德国的森林木屋。
在中德生态园,能很好的兼顾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和生态环保的项目还有很多,“被动房”就很具代表性。“通过这个被动房的建设,可以在建筑行业积累相当的经验、掌握相关技术。同时建造过程中培养出的高级蓝领工人也会是行业的人才储备。”中德生态园管委工作人员表示。据悉,作为一个“未来产业”,与传统的建筑产业不同,被动房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个高标准被动房示范项目,打造集设计、建设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被动房产业链。
此外,备受关注的“工业4.0”也是中德生态园里的“重头戏”。以工业4.0推动中国智造,据介绍,园区着力打造中国的工业4.0示范基地,成立包括海尔、同济大学、西门子、博世等20余家单位的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
建筑预留鸟类飞行廊道
除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德国人的生态低碳理念也将带给新区更多居住的体现,并且很好的实现了“本土化”。“园区内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施工,比如德国中心就是既符合国家住建部提出的绿色三星标准,又符合德国的DGNB可持续建筑标准。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当注重生态环保低碳,比如说细致到鸟类的飞行廊道都要提前预留出。”中德生态园管委工作人员表示。
如果说“绿色建筑”是一个个的点,那么“海绵城市”的构建则让生态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这里结成一张“网”。中德生态园周边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生态规划在中德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占有首要地位,绿地面积占整个中德生态园区的40%以上,“现在整个园区还在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园区的C2组团、河洛埠水库、弗莱社区等重点项目的城市设计研究,依据资源保护与生态体系建设,推进可持续城市水系统的建设。”园区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在这里生态、环保、低碳从理念贯彻到实践过程中,包括生态指标体系建设。“借鉴德国莱茵模式,中德生态园先行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并形成生态设计导则、操作指南、监测评价等八套成果,做到发展路径可控制、可落实、可复制、可推广。”中德生态园管委工作人员表示,其中7项指标是首次提出,比如地下空间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鸟类食源性树种保护率等,非常细化。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
“隐形冠军”是中小企业转型教科书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介绍,19世纪末期,欧洲工业化刚刚兴起,德国为青岛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化理念和实践,也带来了近代工业。“德国带来钢铁制造业、啤酒、工业1.0和工业2.0时期的工艺,但是并没有将主流工业带到青岛,比如汽车工业。2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留下的以重化工业为主和部分轻工业。”刘曙光说。
“从建筑到基础设施,中德生态园以德国先进的生态化城市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规范,对园区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刘曙光认为,中德生态园是德国的企业文化甚至社区文化“中国版”的再现,让西海岸人了解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起到了示范功能。“这是一种产融结合的新理念。”刘曙光说。
由于在文化、技术指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与欧洲存在差异,导致德国、法国等中小企业难以对接进入青岛。在刘曙光看来,中德生态园为德国中小企业进入西海岸搭建了平台和纽带。“中德生态园扮演角色之一,是欧洲中小企业国际化和青岛乃至中国合作的国际商业孵化器、加速器,通过这个综合性超级平台,搭建我们和德国中小企业、地方性商业组织的联系,建成中小企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在中德生态园引入的项目中,有不少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比如辛北尔普压机。“‘隐形冠军’在德国有很多,其特色就是专业化分工的极端规模化。这些企业产值规模虽然不能跟其他行业相比,规模用量不大,但是在行业内的全球市场占比最大而且不可替代。这种企业是德国的特色并且全球知名,比如德国保时捷汽车尾灯的设计生产,就是专业化设计和部件精细化的代表。”刘曙光介绍,“青岛其实也有‘隐形冠军’,像生产硅胶的青岛美高、金王蜡烛。但是金王蜡烛生产链很短,配套也不多。与之相比,德国的分工则更加精细,在主流产品的核心部件或者关键部件的设计生产方面,德国是世界最强的。”
“‘隐形冠军’企业进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可以说是本土的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的典型教科书。”刘曙光指出,“目前,我们的市场比较浮躁,谁是名牌就仿冒谁,这是在绞杀名牌,不利于发展。德国很多中小企业也叫‘工匠企业’,不打品牌营销,不做终端,而是部件营销,靠的是市场信誉。这些企业引入后,对西海岸新区的中小企业将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刘曙光强调,“我们的企业切忌浮躁、一窝蜂、浅尝辄止地学,不是一趟参观就能学会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培养工匠、核心技术,经验和市场,耐磨度、信誉度是靠反复实践出来的。”
产业·生活篇
“德国风”吹进西海岸,带来什么
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中德生态园被两国领导人评价为“中德合作的典范”。“德国+”“+德国”,德国企业不只是单纯地进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德国的先进工业技术、管理理念也将带动新区企业的升级转型。德式教育、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足球,越来越多的德国元素都通过这座园区,“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新区这片蓝色热土。
■关键词:产业
“中德工业4.0联盟”
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今年初,西门子、海尔、博世……这些在全球负有盛名的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品牌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掀起了西海岸新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联盟首批成员包括21个中德知名的大学、企业和机构,涉及科研、制造、软件等“工业4.0”必备的产业环节,在全球具有数千亿美元的市场影响力。
率先在全国建成“工业4.0”产业提升示范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迎来哪些变化?据德国工程院分析,实施“工业4.0”升级之后,生产效率可提升50%,能耗可降低50%。
记者从中德生态园了解到,一期投资1亿美元的中澳绿色印刷基地,与德国公司合作对新建工厂进行智能化设计,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印刷工业4.0示范样板。海尔家电与德国弗朗霍夫、西门子合作,建设工业4.0创新产业基地,同时成立青岛家电工业4.0智能研究院,争创“中国制造2025”首批全国创新中心。
落户的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引入德国工艺。以正大海尔医药项目为例,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国家药物创新体系重要基地,通过与德国麦迪西公司合作,实现自动高速、智能精准包装,提高多规格、离散式生产效率;应用德国西门子自控系统对生产环境湿度、洁净度远程控制,使其产品合格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海洋
建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在批复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海边的西海岸人如今早已脱离“靠海吃海”的时代,新区未来的重点是发展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娱乐文化、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等六大海洋新兴产业。
发展海洋经济,走向深海,离不开当下最前沿的技术。而中欧基因工程合作项目落户中德生态园,将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前不久,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对刺参基因进行了破译,为刺参的繁殖发育、免疫调控、遗传解析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基因库项目建成后,科学家将对海洋物种基因逐一进行破解,从而组建起科学的物种基因链。把优良基因相组合,将创造出更优质的海洋物种。”中欧基因项目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海洋基因库可对贝类和鱼类进行追踪溯源。海洋中的鱼类和贝类到底来自哪里?与欧洲、大洋洲或者南极洲的贝类和鱼类有无亲源关系?都可在基因库里找到答案。外来海洋物种或者远洋捕捞的鱼类拿到基因库,都能检测出基因数据用于科研。
■关键词:智慧
智慧社区房子会发电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青岛西海岸新区市民的生活会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比如,智能交通让人们提前知晓道路是否拥堵,让红绿灯也变得更契合车流量变化、使出行更顺畅。而旅游、医疗等等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也在走智慧化路子。
这些构想将在中德生态园提前呈现。“弗莱社区”这个带有明显德式风情的名字,又蕴含了“福来”的美好寓意,15个村5270户居民将安家在这里。弗莱社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弗莱社区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智慧社区”,通过“互联网+城镇化”的建设模式,在社区内建立起管理平台、民生服务平台、弱电智能化系统、三网融合通信和电视系统。
“预计今年年底,居民就能正式入住了,所有房间内的硬件设施已经配置完成,热水器、马桶、门窗已经全部安装到位。”
“弗莱社区使用的都是清洁型能源。”弗莱社区项目负责人介绍,社区欧式尖房顶上面全部被太阳能光伏板所覆盖,上面的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为整栋楼住户提供电能。“社区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冷热电三联供等分布式能源,建成小区总能源站,以清洁的天然气为主,以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可再生能源为辅,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该负责人说。
三网融合、物联网、PLC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端综合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生活服务,打造宜居宜用的智能家居环境。该负责人介绍,电脑、电视、手机电话、楼宇对讲多种交互终端的接口现在已经为住户预留出来,用户住进以后就直接可以连接设备。通过这些接口,居民在家中利用电视端、手机端、微信端,就可以联系周边餐馆美食、家政服务、O2O购物、休闲娱乐信息。
教育篇
德式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提起“德国制造”,恐怕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严谨的德国人细致地打磨出的每一个部件,让德国的制造业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除了德国人天生严谨的性格因素,德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才是“德国制造”的强力后盾。
而根据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将构建先进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规划变成现实,人才是关键。青岛西海岸新区提出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助力优秀人才在西海岸安家。
德式高等教育对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具借鉴价值。今年9月,国内第一所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在中德生态园应运而生。由青岛科技大学、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德国比勒费尔德中型企业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德国锡根大学五所来自德国的大学合作,分别面向初中毕业生实施6年一贯制本科教育、面向高中毕业生实施4年本科教育或者6年一贯制硕士学历教育。
“中德双元制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将拥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受企业欢迎。”青岛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宜恒表示,“中国速度+德国质量”的“职业教育普通本科连通”之路,将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培养大批批精通德国标准、掌握德国精致工艺的应用型人才,为新区制造业向精致型及环境友好型转变奠定人才基础。
足球篇
新区足球未来路“很德国”
贝肯鲍尔、克林斯曼、巴拉克、克洛泽、穆勒……巨星云集的德国足球队曾8次杀入世界杯决赛,4次夺得冠军,在中国俘获了亿万球迷的心。青岛也是一座享誉全国的“足球之城”,不但走出过宿茂臻、郝海东等球星,也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是相比德国足球成熟的体系与运作模式,青岛西海岸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4月,全国首个校园足球协会青岛市校园足球协会在青岛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共有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黄岛区珠江路小学、黄岛区实验初中等在内的17所大、中、小学参与,以后将参加协会每年举办的四级联赛。
9月22日,德国足球首个亚洲基地正式落户青岛中德生态园,将配备国际一流的培训训练、康复理疗、健康体检等设施并建设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9人制球场、5人制球场和德甲足球俱乐部推广中心。此外,该项目还将合作建立德国足球教练培训中心、管理培训中心、青少年足球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德国足球文化推广中心、足球产业经济推广平台等,全面引进德国足球培训体系。德国足球亚洲基地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合作意向,德国足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将会派具有执教资格的教员来对中国足球教练进行培训并开展不同的训练营。未来10年内,将为全国校园、体育高校输送5万名优秀足球教师。”
本报记者 周晋华 刘家冕 通讯员 王文辉 庞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