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讯(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我省是提出“文化强省”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由“大”到“强”,一字之变,凸显出山东发展先进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大”是指数量、规模,“强”则是指在此基础上质的提升和飞跃。文化的“强”是指文化现代化、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提升展示。要实现这一提升,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予以突破,进行文化“深改”。
十八大召开以来,尤其是2014年“深改”元年以来,山东根据中央部署安排,推动文化“深改”,主动作为担当,改革效果加速显现。文化体制越改越活,文化产业越做越强,文化惠民工程越来越具体,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共同思想基础越夯越实。
“深改”释放文化改革发展活力 文化“深改”推进以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利好政策频出。
2014年,省两办印发了《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至2020年)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作为全省文化深改的“超脑”,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明确职责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专项小组职责定位和工作制度。先后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和《山东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文化“深改”明晰了路径。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试点到全面铺开,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涌流,风生水起。
作为省委舆论主阵地和全省文化企业龙头,大众报业集团主动参与改革,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今年7月,在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集团以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新设公司和收购股权方式,整合齐鲁晚报网、半岛网、鲁中网等新媒体业务,组建成立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并将全力推进上市。目前,互联网传媒集团已于8月10日在山东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
文化综合执法是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临沂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临沂模式,在全省推广。近两年,我省继续理顺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关系。经与省编办沟通,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加强文化领域管理与执法统筹协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统一由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健全的文化综合执法队伍,成为山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创新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者。
改革,就得“摸着石头过河”,敢走前人未走之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中央明确要求探索建立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山东组建“山东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作为山东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领导决策、综合协调机构,既贯彻了中央要求,又体现出山东特色,兼顾各方,取得了“最大公约数”。
改革,难在向自己“开刀”,做“减法”。乘着简政放权的“东风”,青岛市文广新局严格以“凡未经上报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实施”为原则,在全市推行文化系统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深挖细抠、不留死角清理,由原来实施的44项行政审批事项,合并、撤销、下放、削减至3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出台了《青岛市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方案》,创新了互联网+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新模式,行政审批事项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全面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推广了青岛经验做法。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文化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我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组建或改制重组工作,加快进行人员分流安置、资产评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工作。推动组建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推动山东出版传媒、青岛城市传媒、半岛传媒、鲁视领航文化传媒和世纪金榜、世纪天鸿等文化企业股改上市。
机遇难得,前景广阔,山东文化改革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唯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破除来自体制、机制的种种藩篱,把该由政府做的交给政府,把属于市场的交还给市场,才能真正释放出文化改革发展的活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文化产业逐渐成长为“支柱产业” 文化强省,必是文化产业强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提出到2015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成长为“支柱性产业”,须占GDP的5%以上。这个“任务”,山东完成得如何?
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山东文化产业增长逆势上扬,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015.39亿元,增长13.54 %左右。2014年,山东文化产业完成投资2615.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18.0%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有大幅提高。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产业逆势上扬首先得益于我省“抓两头、带中间”的总体思路。抓两头,就是要抓“大”和抓“小”:“大”就是要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小”就是重点孵化小微企业,实施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
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和文化园区“三大载体”建设齐头并进。我省连续三年公布三批109个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44个重点文化企业、22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组建起山东出版集团、山东影视集团、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集团,骨干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10个,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6.3%,项目数同比增长5.8%;其中新开工项目1277个,同比增加183个;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1205.4亿元,同比增长12.6%,投资总量增势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1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9个,是全国6个园区基地过百的省份之一。
实施“创意山东”计划以来,文化与科技快速融合,培育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一批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文化强市,全省 17 市的目标一致。虽然发展路径各具特色,但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手,把着力做强文化发展载体,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作为主攻目标。
济南市健全完善全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与产权交易平台,成立两支文化产业创投基金,目前两支亿元文化产业基金的社会资金已募集到位。两个基金管理公司济南文创股权投资基金、济南泉盛文化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于8月28日正式成立,将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项目。
青岛继续推进“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程,2015年第一批支撑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165.92亿元,拟施工建设239.83万平方米,竣工45.85万平方米,投入运营28.85万平方米。截止到8月初,“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程共累计竣工549.32万平米。
烟台按照《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的要求,规划建设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总投资4.5亿元,包括动漫影视产业孵化区、广告策划产业孵化区、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区、大学生创意产业孵化区、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区、艺术体验产业孵化区和文化创意人才服务中心。截止到2015年5月,孵化器已投入超过2.5亿元,入孵企业超过400家,创意作品总投资5.2亿元,人员超过4000人,培养创意人才超过1500人,引进专家顾问团队超过100人,为初创企业提供相关资金扶持超过2000万元。
潍坊市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家,省级重点文化企业8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个。全国唯一一家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研发基地落户潍坊市高新区,山东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并入选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项目库,高新区被国家版权局正式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基地”称号。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