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老街区]老字号风云录:印在街角 渗入砖墙

2015-10-27 11: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文艳

  大鲍岛的探访仍在进行,再次来到老地方,感触愈加不同。

  卷帘门关闭的萧条与道路的崭新形成鲜明对比,黄岛路上,老居民王玉贞看到我走过来,拽着我的胳膊说:“看,要通车了,多好!刚聊了一会儿天,有好几拨人过来打听:在哪儿能买到海鲜?没有了,搬走了,这里不能卖了”。而今年6月份熙熙攘攘的场面似乎还在眼前,相机里还存着一张鱼儿跳出鱼盆、小贩连忙捡起的照片。

  老街区的各个角落里,散布着来写生的十七中的学生,看来,老街区不但留在摄影爱好者的照片中,也定格在了学生们的画布里:老屋,独轮车,菜摊……这些青春的面孔引来老人围观,老者与少年,多么动人的景象。

  “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画这里吗?”

  “不知道,听说要改造了。”

  “对这块熟悉吗?”

  “不熟悉,这里挺旧的。”

  这些90后、00后把在这里写生当成了一次作业,他们恐怕不知道,父母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曾把这里当成吃喝玩乐最欢快的中心。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这样说,“所谓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去寻找家园的冲动”。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人人都有乡愁,都有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这是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的顺口溜,在他们的记忆里,大鲍岛遍地是乐趣,老里院广兴里等是小的购物娱乐天堂,老街区则是大购物娱乐天堂,走访中,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感叹,当年几天都玩不重样。回忆起童年,他们脸上洋溢的满足与幸福感让笔者艳羡不已。要搬走了,60多岁的小卖店老板恋恋不舍,“恐怕不会再开小店了”,他的父亲曾是老中医,在四方路上住了几十年,他退休于港务局,没有子承父业,这种转变也是不少老字号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街里是老青岛人送给市中心的雅号,而所谓的街里,就是以大鲍岛为核心,以中山路为龙骨的商圈。“人口五方杂处,语言五花八门,江浙商人的精明干练,广东商人的豁达开放,胶东商人的勤俭耐劳,在这块商业舞台日日上演,剧目不同,长短不一,有亏有赚,有悲有喜”(《大鲍岛》),大商人小商贩,在老街区为生计而忙碌,为事业而奋斗,他们也许自己并不知道,每一个人都参与了缔造这座商业城,他们是大鲍岛含金量的根本所在。他们靠双手、靠诚信一笔一画地书写在城市百年商业版图上,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老字号。谦祥益、瑞蚨祥、盛锡福、瑞芬茶庄、亨得利、春和楼、海滨食品超市、天真照相馆、裕长酱园、万香斋……直到今天,这片风雨剥蚀的商业城依然留存着他们的影子,“印在街角,渗入砖墙”。

  但是,繁荣的景象因为消费群体和市场中心的转移而逐渐没落,老中医的子孙不想学中医,小店铺的后代同样如此,大商店因为公私合营也发生了转变,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老字号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只留存在了祖辈、父辈“想当年”的回忆中;有些老字号,经历时代的洗礼之后,依然倔强地生存着,正逐渐与时代同步,以期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不是地道青岛人,老一辈口中的老字号我不熟悉,只知道开了20年的马家拉面,不时地到清水鱼吃川菜,一时兴起会到亨得利“看”手表,出于工作需要经常到环球买纸笔,有时会冲动地想是不是该买根跳绳减减肥,溜达到国货,若是哪天没遇到同事就觉得今天不正常,碰 到打 折货果断出手……除了大名鼎鼎的环球、国货、亨得利,不知道其他的算不算老字号,但相信再过些年,90后、00后还会有他们新的记忆点。

  不过,历经岁月风霜冲洗涤荡的老街里,积淀的历久弥坚的人文气质,确实令人回味,别具一格的老建筑,流转期间的旧闻轶事,来往走过的风云人物,“正如考究典雅的家具,褪去几分釉色,愈显材质与做工的尊贵,倒比新款更有味道 —— 那是一种历史的味道涤荡其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