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平度水利建设谱新章 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015-10-29 11: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翻开平度历史档案,1975年开始的全县(1989年设市)范围内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平度水利建设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从平度市档案局了解到,那场始于40年前的平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翻身仗,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平度的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的平度农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长期遭受水、旱之灾。‘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水利建设上兴修了一些水库、开挖了河道,但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还很低。据统计,1975年全县粮食每亩单产483斤。“整个胶东地区的粮食产量在当时已全部达到每亩500斤以上了,唯有平度的粮食每亩单产产量还在500斤以下。”

  平度县干部群众分析了农业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的基础条件差。要彻底改变全县农业条件,打好农业翻身仗,只有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翻身仗。“当时,全县上下形成共识,要开展全县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5年底,平度成立了以县委、县革委主要领导任指挥和政委的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将全县划分为四个战区,并于1976年、1977年分别成立了平南战区指挥部和平北、平东、平西战区指挥部,吹响了水利建设翻身仗的号角。1976年,平南战区率先在蓼兰搞出了农田水利建设样板,随后在各战区推广。”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二三十万人战斗在建设一线

  档案局工作人员表示,为全面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县、社(当时乡镇称“公社”)统一制定了农田基本建设现状、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当年实施三张图。主要河流、排水干道、交通道路等跨社工程,由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为此,于1975年底从各公社按总人口0.68% 的比例,抽调7800名劳力组成了县农建兵团,兵团实行民兵建制。全县29处公社,每处公社组成一个施工连队,同时又从各公社抽调298名女民兵,组成一个“三八”妇女连,共30个连队。1976年,全县调整区划后为45处公社,兵团连队由30个增加到46个。

  据介绍,平度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分类施工:平原地区以建设大地畦田为主,灌排结合,以渠划方,按方整地,打井配套,建成土地成方,蓄水保肥,能灌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山丘地区,以建设水平梯田为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治水上以蓄为主,蓄挖结合,扬水上山。在整地改土上,因地制宜,不乱土层,改良土壤;涝洼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台、条田为主,以沟划方,排、灌结合,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河道治理,以提高排水能力为主,疏浚加深;在打井灌溉上,1978年,开展了万眼机井会战,提高了抗旱能力;道路建设,以便利交通、生产、排水节约土地为原则。

  从此,每年冬春,平度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力达二三十万人,广大水利建设大军斗志昂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战斗在农田水利建设一线。1976年,县完成整地改土41.3万亩,其中整修台条田15万亩,三合一梯田1.3万亩,平原深翻整平土地25万亩,新打机井1300多眼,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10万亩,整修排灌沟渠5452条,长3889公里,建设排灌建筑物1277座。治理了龙王河、双山河、堤沟河、小新河等河流。农田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年整地改土195万亩

  经过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87年,平度县整地改土达到1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打机井、大口井33001眼,灌溉面积达到155万亩,使平度的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此以后,平度的南部,彻底摆脱了水涝之灾,北部的山区丘岭水利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自1975年开始的平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其声势之浩大,热情之高涨,可谓气吞山河,是平度水利史上一大壮举。”档案局工作人员表示,水利建设者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平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翻身仗,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1976年,在遭受雹灾、低温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夺取了粮食大丰收。平度县粮食亩产第一次跨过《纲要》,达到506斤,增产一亿多斤。到1983年,达到1007斤,首次跨过“长江”。从此,也拉开了平度市粮食增产增收的序幕。 记者 张程 通讯员 高永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