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走在老街区里,遇到操有各种口音的外地人仍不觉得新鲜。在几期的采访中,父辈、祖辈有来自黄县的,有来自烟台的,有老家是宁波的,有祖上是东北的,不一而足。先辈们勇闯大鲍岛街区,一些人赚得第一桶金,一些人凭借手艺留在这里。华人的坚忍和商业头脑,就连精于谋划的日耳曼人都自叹弗如。
110多年前的大鲍岛,统治者是德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早和德国人打交道的华商领袖们,依靠地缘优势,聚沙成塔,抱团发展,“凝聚了黄县帮、掖县帮、即墨帮、章丘帮、广东帮、宁波帮等圈子”(《大鲍岛》)。就像1902年,即墨人胡存约联合黄县人傅炳昭誓死保卫天后宫不被侵略者破坏一样,中国人保有一份强烈热忱的民族气节。而最让大鲍岛骄傲的,莫过于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商会。会馆这个明清以来就以同乡同业为纽带的传统商帮机构,到了清末的德国租借地,竟然成为大鲍岛华人城的制高点,“开始在青岛爆发式现身”。齐燕会馆、广东会馆、三江会馆,让来自大江南北的商业精神喷薄而出,覆盖了整个华人街区,整个青岛,乃至影响了整个山东的商业走势。于是,德国人慌忙从中选取“华人信任”,以“为我所用”,在殖民地特色中,三大会馆小心翼翼,一方面要从统治者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又要维护同胞的权益。
以三大会馆为核心的商帮群体,为青岛带来民族商业的创业精神和诚信品质,青岛由此成为南北商帮文化大交融的冶炼炉。同时,会馆也成为商人们放下算盘寄予人生理想的情感归宿。三江会馆、广东会馆都附设小学,给老乡的后人们以安定的学习环境;三江会馆还设有客房、里院和免费医院,给同乡们以家的温暖。三江会馆里青岛最早的戏楼,不但给予京剧名伶登台献艺的舞台,也让和声社的票友一展风姿,洪深、俞珊等都曾在这里演出戏剧。
三足鼎立,在扮演重要商业角色的同时,也成为上世纪30年代之前相当亮眼的政治文化舞台:1912年孙中山曾在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发表演讲,1930年“五三”惨案国耻纪念大会则在齐燕会馆举行。
当然,每一个创业者的身后都有一段回肠荡气的淘金故事,跌宕起伏。
傅炳昭出身草根,没有家族背景,更没有后台,靠的全是个人的奋斗。德租青岛,他发奋学习德语,凭一己之力与对方打交道。不但创立了齐燕会馆,还担任青岛总商会的首任会长。在发财致富的道路上,他从不是一个人前行,提携同乡,帮助他人;日本占领青岛,他又及时退隐幕后,做一些资助私立青岛大学的公益活动,被尊称为青岛一代“人瑞”。
商场之上,最怕投资失败,三江会馆首任会长周宝山便是典型一例。他曾是京城来青大官蒋楷的座上宾,《胶澳志》记载:“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与市政者,仅傅德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足见其地位当年与其他风云人物并行,只是,关于他的记载甚少,就连他的孙子、原省计委主任周文彬也不太了解,原因是他投资股票失败破产,一代大亨抑郁而终。
走访会馆旧址,只剩下四方路10号甲一面侧墙的三江会馆旧址显得有些破败,土墙斑驳,房顶的青砖黑瓦告诉人们,这是清末的作品;就在百步之遥的广东会馆粉刷一新,根据布局来看,这里刚刚做过教学楼,碧绿的操场和黄色的建筑以及趴卧的白猫,让人不由眼前一亮。四方路和芝罘路路口,老人三五成群聊着天,老会馆对他们来说就像普通的老房子一样,褪掉了昔日的光环,那些发生在其中的传奇故事,除了“孙中山来过”以外,其他早已烟消云散。 张文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