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布不仅仅是手工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人思维不停转,从生活中找寻美的艺术和灵感。拼布制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件艺术品,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钱包,可能就需要用到二十块布料,而且细节的地方全部手工缝制,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手工艺。在岛城就有这样一个“拼布达人”,年过六旬却像孩童一样不断探寻着拼布里面的无穷乐趣。她还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了更多人,希望把拼布工艺一直传承下去。
吃饭睡觉,脑子里都在构思作品 长春路92号院内一间二三十平米的小屋里,琳琅满目的全是拼布作品,有布画、挎包 、抱枕、玩偶、挂件等等,每一幅都有各自的主题,上面的图案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或是戴着眼镜的乡村女教师,或是冒着炊烟的红砖房,还有淘气顽劣的猴宝宝……每一幅作品都安静地立在格子里,禁不住让人伸手抚摸。如果不是那些细密的针脚,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都是纯手工制成。
这间拼布工作室的主人叫王凤琴,年过60的她是个地地道道的“拼布达人”,接触拼布已有15年时间,这间屋子的每一幅作品里都包含着她的奇思妙想,拿起这个店里的每一款作品,王凤琴都能头头是道地给你讲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来。比如一只蜗牛造型的抱枕,王凤琴给它取名《蜗居》,这是她送给女儿34岁生日的礼物,蜗牛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壳子,嘴是咧开笑着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蜗牛的两只眼睛还是睁一只闭一只的。“我就把这件作品寓意成女儿的生活,女儿像很多普通人一样,住着一个不大的房子,背负着生活的压力。但是我希望她无论醒着还是睡着的时候,都要开开心心的。”
王凤琴对手工拼布的热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有时候走在大街上 ,看到一只普通的小猫小狗,可能突然就来灵感了,然后就赶紧找地方记录下设计灵感。”即使是每天吃饭、睡觉的时间,王凤琴的脑子里也在构思着一件件作品。在她看来,关于拼布的压线针法、拼接技法等,大家的水平可能都差不多,关键是创意,“要把每一件作品都赋予它不同的生命。”王凤琴说她最爱拼布工艺的地方也就在于拼布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款作品即使之前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做,但在做的过程中仍会不断出现很多未知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可以让人怀着好奇而热情的心一直快乐地裁、缝、拼、补下去。”
5525块碎布制成巨幅照片 王凤琴店里的拼布作品虽然种类很多,但有一款作品她今年坚持每月都要做两件,那就是钥匙包 ,这样的习惯也被王凤琴称作是“半月刊”。“每月的1号和15号,我就推出一款新的钥匙包 ,图案内涵各不相同,很多时候这件作品也饱含了我这半个月来对生活的感悟 。”王凤琴拿出一款名为《可爱雏菊》的钥匙包,图案上面两朵雏菊紧紧地拥在一起,但其中有一朵开始凋零,花瓣正在散落。王凤琴说这是她为了纪念医院里一位病重的老朋友,“我把对老朋友的思念也放进了这款钥匙包里。”
工作室里还有两款作品对王凤琴来说意义非凡。一款是她的巨幅拼布照片,这款拼布照片是由5525块碎布拼接在一起的,花费了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出来。近看照片的时候,你并不会发现里面的玄机,但是退后几步,你会发现照片越来越清晰。照片上的王凤琴笑得很灿烂,被柔光笼罩着的卷发丝丝分明。“这是女儿按照我的原照片自己设计版样拼成的,把照片放在电脑上,不断放大像素,就形成了制作草图 。拼布作品和数码照片正好是相反的,越放大越清楚。”
另一幅作品是王凤琴准备拿去希腊参展的,是威海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在布上所画,然后王凤琴又将这40余块布缝制在了一起。“本来孩子们是画在纸上的,画的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五彩斑斓的。我看过之后感觉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棒,就鼓励他们在纸上再画出来。从威海回来以后,我就把这一幅幅美丽的作品缝制到了一起,然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件巨作。”王凤琴说不久之后她要去希腊参加一个艺术研讨会,她就准备携带这件作品前去参展,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小朋友们眼中的美丽世界。
淘布料、针线也是一种享受 不要以为拼布只是简单地缝缝补补,其实技巧很多。“首先,布料就要精选。我这店里不少都是国外的进口布。”王凤琴小店不大,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布料就占了一半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DIY ,买布就像买菜一样日常。”王凤琴经常会到各地去淘一些各式各样物美价廉的外单或进口布料。就像从细软、琐碎的百花丛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那片叶子,然后渐渐囤积起来,等着它们滋养肥沃的土地。“最好就是能淘到密度大、紧实的织物,这样走针线时,才不容易扎出花边,而且最重要的是,好面料不容易褪色。”王凤琴说,“做一个东西要花很多心思并渴望长久保存,如果褪色了会很心疼。”
如今在王凤琴的工作室里,已经囤积着很多布料,棉、麻、灯芯绒、帆布、牛皮、不织布等各种材料都有。这些布有美国、日本产的,有意大利设计的,虽然进口布的价格比国产的贵了好几倍,但与普通市场上能买到的相比,这些布的染色工艺比较好,色彩鲜艳,做出来的东西当然就会更漂亮。
除了布,好的针和线也需要进口。王凤琴说,拼布相对一般手作而言难度稍大,穿针引线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别被扎着。“有时候做完之后,对效果不满意还要拆了重做,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即便艰辛而劳累,还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对王凤琴来说,拼布的过程非常享受,有时候灵感来了,她可以在工作室里头也不抬地坐上一整天。“从一个完全空白的东西开始构思,到配色,再到最后花费很长时间做出成品,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也比不了的。”
文/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孙雅琴 图/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吴璟
将民间工艺传承下去 为何王凤琴会对拼布这门手艺如此热爱?王凤琴只是用“线与我有缘”来描述,她说自己与针线的渊源还要从小时候开始说起。王凤琴小时候最爱看母亲用心仪花布做一件摇曳生姿的旗袍,受母亲影响,她从小便喜欢动手缝制布艺,自己设计做衣服,还自己琢磨着绣上几朵花。
“今天的布艺创作,已经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缝制的棉袄、母亲藏在儿子背囊里的千层底,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风格的搭配,装点出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品了,而这种艺术创作,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15年的拼布生涯里,王凤琴小店里会员加学员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其中很多客户还成为了她的好朋友。“布艺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间手艺,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可供选择的题材非常多,也有很大的创意空间。作为民间艺人,我有责任把这种民间工艺传承下去。”
如今的王凤琴在开工作室制作拼布艺术品同时,还在学校里兼职布艺老师,把布艺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们。“现在每周一我要去天山小学上课,每周二去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每周六去少年宫……几乎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还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凤凰奶奶’。虽然忙碌,但看着有那么多人像我一样热爱拼布这项艺术,心里面有说不出的高兴。”
王凤琴表示她想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更多人,把拼布工艺一直传承下去。从2003年起,王凤琴的店里有了自己的绣工,不但使民间手艺走上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还带动了更多人传承民间工艺。目前王凤琴母女二人共同经营着这间拼布工作室,她们已开设了布艺学习班,从头开始系统教授运针、落线等基本功,爱好手工的人们都可以报名。这几年,还有不少学校也把她们这里当作社会实践的基地。在暑假、寒假为学生开设培训班,一批又一批的“小传人”有望从中产生。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