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地人进城:不能跟父母上学 孩子哭着不肯走

2015-12-13 11:02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柴正旺正在收拾屋子。



  当城镇化加剧,各地政策纷纷向外来务工者倾斜,我省城乡医保并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报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入学等政策,让外地人群体加速融入所在的城市。

  《居住证暂行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将彻底告别“暂住证”时代。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四个在济南生活工作五年以上的外地人,讲述他们不同的进城路。其中,户籍的限制仍然让这部分人有着疏离和烦恼,子女上学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文/片 齐鲁晚报记者 陈玮 马云云

  无奈送孩子回老家上学

  11月26日上午9点,雪刚停,零下10摄氏度,把8岁的女儿送到学校,柴正旺回到“屋子”,收拾着床铺和衣服。这个“屋子”是小区传达室改造的,只有5平米,柴正旺跪坐在一个三口人挤的土炕上,记者蜷缩着身子,勉强找了一块空地,坐下来。

  “孩子上学了,一块心病放下了!”柴正旺笑着,使劲搓着通红的手,用普通话一字一字地咬着说,“我们外地人的娃,在这里上学可费了大劲。”柴正旺和妻子1996年来到济南市历下区打工,柴正旺捡拾些废品,补贴家用,他不敢选择长久稳定的工作,年幼的女儿萍萍还需要他看管,他们的户籍还在山东中部的一个山村,他还要时常回去看看年迈的母亲。

  在柴正旺来到济南的第三年,张立春从菏泽老家到济南读书,之后留在一家单位工作。在济南结婚,还买了一套小产权房。但因为没有房产证,他和妻子都没有在济南落户。同时,老家单县的鲁玉芳和丈夫,以及周口的王振来,也来到了济南打工,一个在历下区吉祥街开了家羊汤馆,一个在市中区建设路收废品。

  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却在几年后碰到了同样的难题。按照当时的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要在当地上学,需要有一年以上的社保或营业执照,这一下子把王振来卡住了,他让妻子带孩子回去了。一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块的柴正旺两口子,根本不敢想买房落户,当萍萍到了上学的年纪,柴正旺把她送回了老家,上了山村的小学。凭借着营业执照,鲁玉芳的孩子上了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友谊小学。

  “媳妇怀孕后,我们就开始打听哪里的幼儿园好。”张立春先去找了公立幼儿园,但对方的答复往往是:抱歉,本地孩子已经报满,不接受外地孩子报名。费尽周折让孩子入了园,他们就开始为小学做准备,“到处打听”。

  “曾担心因为房子毁了孩子”

  今年,张立春得知济南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行“量化赋分”,并实行零择校政策,“以前梦想能找机会让孩子到好一些的学校就读,政策出来的时候知道择校不可能了”,那会儿他想,孩子有学上就行了,不再奢望其他。“量化赋分”,就是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所需的材料内容细化,每个指标根据不同情况赋予一定分数,线上的即可入学,分数不够的孩子则回原籍享受义务教育。

  来到济南近20年的柴正旺觉得,这是个机会,妻子做环卫工作,社保已经交够了一定的年限。而张立春准备了户口、身份证、居住证、用工合同、养老保险缴费清单、孩子的出生证、预防接种查验合格证明、购房合同等材料,因为在济南工作时间较长,而且有住房,他最终得分不错,超过了录取分数线。

  政策进一步倾斜于外来务工人员,但王振来仍然被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不指望了,我姑娘已经在老家上高中了,我赚点钱给她上大学是正事。”柴正旺说,很多农民工朋友,他们有的家在商河、有的在其他区县的村里,由于省内规定不准跨区上学,他们都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有的聊起天来就说,走的时候孩子扒着门扯着嗓子哭。”柴正旺说,“可是有什么办法。”

  济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解释为何使用这种方法,“僧多粥少”,一些学校空余学位可能只有200个,却有300个外来务工子女想上学,只好采用量化赋分的方式。

  张立春觉得庆幸,他有个同事,也买了小产权房,为了给孩子落户,他卖了旧房,买了套90平方的新房,但后来发现片区的学校不好,于是再次卖房,换了个50多平方米的二手老房子,最终孩子如愿入学。

  每次想到这,张立春认为自己没有换房的做法是正确的。但这个前提是他得分高,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的分数线,他的孩子只能二次、甚至三次选择,那就不知道要被调剂到哪里去了,“如果那样我可能就会后悔,后悔为什么因为一套房子毁了孩子的前途”。

相关阅读

外地人 进城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