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宁允展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2015-12-15 16:29   来源: 中国文明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他用极短的时间掌握了定位臂研磨技术,打破转向架生产瓶颈难题。从他手中出去的产品创造了10年无次品的纪录,发明的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750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5千多圈。他就是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2015年8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他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常年以钢铁为画板,打磨机为笔,在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雕作画。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750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5千多圈。他的发明创造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的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徒弟们宽严并济的“双面老师”,无私的教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出了一支生产线上的骨干队伍。

  技术精湛而不炫耀,荣誉等身而没有架子,他就是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

   24年炼就绝技 成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

  

宁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宁允展出身工匠家庭,受父亲的影响,宁允展从小就喜欢鼓捣手艺活儿。8岁时,他制作的一艘木船让父亲第一次发现了他的工匠天赋。“当时别的小孩可能只是刻一个木船模型,但我是用木板把木船的整个结构全部做了出来,而且用钉子把各个部位都固定住。我父亲看了就觉得有点意思。所以之后他也很支持我去铁路技校学习。”宁云展回忆道。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4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拦路虎。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精准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定位壁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发丝的直径。磨少了,精度就达不到要求,磨多了,动辄十几万的构架就会报废。

  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戏称为“鼻祖”。

  然而随着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传统的研磨方法已经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使定位臂研磨变得既好又快。反复试验研究了近半年后,宁允展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手法,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不仅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瓶颈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高质量、高产量的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学成才成“创新专家” 每年为公司创效近300万元

  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大家都知道宁允展是个多面手,既是钳工,又是焊工,还会机加工。他的工作室也被大家戏称为厂里的“第二工具间”,几乎能找到各个工种的工具。而这些技能都是宁允展在上班之余“自学成才”的。   

  早在刚进厂那会儿,在熟练掌握自己工作内容之后,宁允展就将目光瞄上了电焊。自学一段理论知识后,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跑到压铆车间拣一些废料回来作电焊练习,当时带他的老师傅们看他那么好学也都热心给予帮助和指导。

  “当时看到师傅们的手法那么熟练羡慕极了,就想着早点把他们的本领学到手,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带着这股子痴迷劲儿,宁允展很快就能像模像样地干点电焊活了。宁允展之后的很多发明创造也正是得益于这手过硬的电焊本领。

  

宁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宁允展在工作车间。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且修复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后,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独立发明了“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这一操作法也被中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宁允展还利用空闲时间还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价值。

  除了电焊,宁允展还自学了机加工、电脑绘图等多样技能,他告诉记者,只有多掌握一些手艺,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想出更多解决难题的好点子。全面的技能加上好学钻研的劲头,宁允展主持的课题频频获得公司优秀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也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地铁差压阀组焊工装……其中,“轨道车辆构架空簧孔防护装置”、“350公里速度等级克诺尔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等2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的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造10年无次品纪录 宽严并济带出骨干团队

  虽然获得荣誉无数,但宁允展从不摆专家架子,跟同事们都相处的十分融洽。多年来,宁允展一直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他的徒弟目前均是生产一线的骨干,其中1人成为了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宽严并济的教授方式也让他成为了徒弟们都敬佩喜爱的好“师傅”。

  “眼要盯紧、手要稳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定位臂研磨工作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这是宁师傅经常教导我们的。”现在已是班组带头人的徒弟徐泽琨很佩服宁允展的高超技艺以及他悉心传授的“工匠”风范,他告诉记者,别看宁允展平日里话不多,带徒弟的时候却是叮嘱很多。除了教授技能外,宁允展还会格外强调安全操作,护目镜、耳塞都要求戴好,防止徒弟受到伤害。徐泽琨告诉记者:“工作之余我们是经常和师傅开玩笑的,但是只要一开始工作,师傅马上就跟变了个人似的,非常认真,他说工作是不能开玩笑的。”

  也正是秉承着这种认真对待工作的精神,宁允展创造了连续十年定位臂研磨无次品纪录,成为了徒弟们非常敬佩的好老师。

  宁允展取得今天的成绩只得益于两个字——“爱好”。

  

宁允展与记者交流工作感悟。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在宁允展的家里有一处“小作坊”,由一台家用机床、电焊机、打磨机以及其他多种工装组成。这是宁允展平时下班后在家里的“活动中心”。“经常是吃完晚饭就看不见他人,一准是去‘加工作坊’了。”宁允展的妻子于文燕一度对丈夫的“工作狂”状态颇有微词,“我经常说他非得累死不可,上班八个小时对着机器还不够,回家还要捣鼓,经常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劝他下班了就休息休息,可他总说不累。”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对于妻子的不解,宁允展总会给出这样的解释。不过为了不打扰左右邻居休息,宁允展也给自己立了九点就必须收工的规矩。

  “其实有时候我也挺佩服他的,40多岁的人了,还能那么好学。”虽然有不解,但于文燕对丈夫还是有着深深的敬佩。她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宁允展为了学习电脑绘图,跟“着了魔”似的,下班回家就开始研究绘图软件,跟着教科书进行操作,有时甚至连女儿近在耳边的呼唤都听不见。“两耳不闻窗外事”,于文燕有些无奈地笑着说。

  “如此勤劳的工作不会很累吗?”

  “踏踏实实地工作是工人的本分。”回答完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宁允展便转身进入工作车间开始忙碌于他的工作。

  编辑点评:

  为了攻克中国高铁技术的难题,证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和实力,宁允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敬业奉献、执着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现实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宁允展一样的产业工人,他们追求完美、力求极致,对待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专注而精益求精,才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领先世界水平。  

   [编辑: 王泯苏]

相关阅读

宁允展 好技师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