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宜居宜业的青岛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截至2014年末,我市城镇人口达618.85万人,比2010年增加45.31万人,六区人口占比过半,青岛人受教育程度平稳提高,预期寿命逐年增加,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变化在身边 数据(截至2014年末)常住人口
达904.62万人,比2010年的871.51万人增加了33.11万人,年均增加8.28万人,4年间年均增速为0.94%。城镇人口
达618.8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41%,比2010年增加45.31万人,占比上升2.6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65个百分点,较“十一五”年均增幅提高0.13个百分点。六区与四市人口情况
六区总人口为487.5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9%,比2010年上升11.23个百分点。
四市总人口为417.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6.1%,比2010年下降11.23个百分点。
变化在身边 亮点人口增长:增速合理与资源环境协调
从人口增长速度看,2014年末人口比2010年增长了3.8%,4年间年均增速为0.94%。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口增长趋缓,但规模不断扩大,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要说最热的人口话题,莫过于“两孩”的话题。根据2014年4月摸底,我市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夫妇共11.5万对。 2014年5月30日,我市“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市卫计委认真开展单独夫妇信息核查和育龄妇女基础信息清理核查,扎实做好出生人口预测,建立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防范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5.6万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夫妇申请生育二孩,批准5.3万个,申请数量符合预期,约占全省审批数量的八分之一。在全面落实国家、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基础上,青岛市又实现了利益导向政策的创新和突破。
人口分布:从市中心逐渐向外分流
“十二五”期间,受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六区和四市人口所占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如今,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崂山区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从最早的市中心分流,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人口最多的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增加9.16万人;人口增速最快的是崂山区,增长12.65%。
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出炉,根据方案,到2020年,新区人口规模将达240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推动青岛成为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崂山区,截止到2014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为42.75万人。随着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的批复,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崂山,对崂山常住人口的增长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预期寿命:2014年末达79.05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2014年末,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为79.05岁,比2010年末提高1.15岁,年均提高0.29岁。
我市自1987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水平逐年提升。 2014年末,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28%,比2010年末提高2.02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的4年间,年均上升0.5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相比,年均增幅上升0.4个百分点,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趋势明显。
发展目标:32万城中村居民市民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利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有力带动、新农村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与深入推进,助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此外,《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正式印发。我市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三带多组团、山海田园生态型”大都市区。
根据规划,我市将在基本消除体制障碍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努力实现17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促进32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发展模式上,产城融合发展能力明显加强,服务业聚集效应显著提升,实现“城镇宜居、乡村美丽、产业协调、特色多元”的城镇化新愿景。生活环境上,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水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公共安全有效保障,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困有所助。
[编辑: 谷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