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制不过是120多年的事情,但如果细细考究,我们会发现,这一地区有人类活动至少已经有数万年的历史了。这并非什么夸大之词,单看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种种石器,我们就可以感悟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繁衍能力之强。考之于上古历史,青岛最早应该属于东夷。而整个东夷古国之中,有确切史料支撑的,为今人所知晓的只有一个莱国。按照地域划分,青岛最早应该是莱国的一部分。莱国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连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都要敬它三分。可这样一个古国,最后居然悄无声息地在历史中消失了,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
莱国是怎样一个国家,它的强盛与没落背后又隐含着哪些故事?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莱国。
莱国起源:是东夷古国,莱西平度等为属国 看看商周时期以及更早的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华夏族(汉族)主要控制着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 ,而环绕华夏族的都是些少数民族。这在今人看来多少无法理解,可在古人的地缘观念中确是一个事实。具体来说,现在的胶东地区,在商周时期算是野蛮人的居住之地了。
古人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就是对这些化外之地少数民族的蔑称。相较于中原的华夏族而言,这些地域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地人有的披发文身,有的居住在洞穴,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耕作还过着渔猎生活,因此不受中原人的待见。东夷就是对东方野蛮人的称呼,现在经济发达的胶东地区,就是古代落后的东夷,真是历史的造化弄人。
在古代,东夷人虽然生产水平低,但是还没有摆脱远古的尚武精神,经常对华夏族造成威胁。莱西市史志办宋武撰有《莱西与古莱夷文化初探》一文,对东夷的军事实力有过描述,提到“散居山东的夷部落素以勇武善射著称”。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代先后发生过后羿、寒浞之乱,夏政权一度被东夷反叛势力所操控。少康时期,夏族积聚力量起兵攻灭寒浞,重新振兴夏王朝。至商代,武乙、商纣均两次征伐东夷。公元前1123年9月,武乙攻克顾方、夷方、林方,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陪都,以牵制东夷。公元前1128年,东夷攻殷,武乙出兵反击,追至今临淄附近,歼灭东夷有生力量。公元前1144年7月,纣王亲率甲士4.5万,战车千乘,由朝歌出发,渡济水入山东,在奄(今曲阜)与6个诸侯国会师,拥兵10万,大举伐夷。夷族9个方国分别出兵,依托沂蒙山区和淄河流域,轮番迎击商军。纣王攻破长勺(今莱芜北),至营丘(今临淄)后退兵。次年初,纣王在奄率战车800、甲士3万攻占营丘,夷族残余退至薄姑(今博兴县境内)。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东夷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现在的山东淄博以东大片土地都控制在东夷的手中。也正是在这一地域上,诞生了莱国这样一个国家。
据《青岛百科全书》修订条目记载,莱国确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著名历史学家王献堂《山东古国考》记载:“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今江苏省赣榆县北部),州国(今安丘市杞城),维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东南)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莱州、莱阳、莱西等国。”也就是说胶东半岛基本上都是莱国的国土,当时的青岛地域自然也包含其中。
当然,在距今久远的中华文明早期,胶东地区肯定还有别的国家存在。但是因为史料的缺乏,现代山东东部地区可以确定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莱国。
莱国兴衰:从姜子牙都敬三分,到齐国灭莱 莱国既然是东夷人建立的古国,其好勇斗狠的能力自然不容中原人小觑,它首次在史书中亮相是在西周时期,连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即姜尚,也称姜太公)都敬它三分呢。
周武王攻下商朝,分封天下。当时山东境内封了两个国,一个是周公(原名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的儿子伯禽被封于鲁,另一个远在东方的齐国,受封者正是灭商的头号功臣姜子牙。算上胶东地区东夷人建立的莱国,现在的山东是齐、鲁、莱三国争霸。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与太公争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姜太公受封齐国,起初定都于营丘(今昌乐东南外沿区域),本来他走走歇歇并不着急,旅店老板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且容易失去。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大概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太公听了此言,当晚也不睡觉了,走了一晚上,黎明就到达营丘。还没喘口气呢,莱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不过,莱国终于未能战胜能征善战且足智多谋的姜太公,吃了败仗,退回了莱国,却为齐人留下了莱夷雄心勃勃,不甘蜗居一隅,企图西进发展的战略意图。或许为了躲避莱国的锋芒,齐国后来将国都从营丘迁到了据国境较远的临淄。
齐国和莱国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肯定有不少边境战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应该占据了主流。这从今人发掘出的莱国文物中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1969年,归城(莱国都城,今龙口市城东南。也有专家认为,莱国都城在今即墨)遗址上出土了两件青铜器,专家在一件名为“启卣”的青铜酒器上发现了“王出狩南山”等39字铭文,在另一件名为“启尊”的青铜器物上也发现了“启从王南”的19字铭文,与《左传?僖公四年》有关“昭王十六年伐楚荆,南征而不复”的记载相吻合,证明了莱国国君启曾跟随周昭王南征楚国,最后战败的这段历史。我们知道,周朝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国服从周王室统治的表现之一,就是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莱国国君既然甘心带兵听从周王指挥,说明此时的莱国已经摆脱了东夷的地位,成为周王室治下诸侯的一员了。这样的话,莱国和齐国就成了兄弟之国,暂时维持了和平局面。
但是,莱国和齐国的和平局面最终随着周王室的权威丧失而土崩瓦解。进入春秋时期,周王成了有名无实的一国领袖,根本无力约束手下的诸侯,诸侯们彼此征伐,兼并土地。齐国和莱国这对老冤家也是一样。此时的齐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头号强国,而莱国在和中原人的交流过程中,早就失去了原始的尚武精神,国力也日渐衰落。据《青岛百科全书》修订条目记载,齐灵公十一年(前571),齐灵公挥师伐莱,莱贿赂灵公幸臣凤沙卫,齐师罢兵,莱逃过一劫。齐灵公十五年(前567)齐侯召见莱子(莱国国君),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晏子的父亲)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今平度东南部唐田)。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占领了今平度大部土地,棠为齐邑。
在齐国灭莱国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宫廷大戏同时上演,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当下的热播大剧《芈月传》,那就是棠邑大夫棠公之妻棠姜的故事。这个女人仿佛是为了替莱国复仇似的,一个女人搞得齐国发生了内乱,最后齐王被大臣所杀,这个大臣也落得个族灭的下场。我们会在下一篇中详细讲解。
青岛与莱国:莱西名称源于莱国,平度是莱国粮仓 讲完了莱国的兴衰史,我们肯定还要提提青岛跟莱国的关系。我们说,青岛的疆域属于古莱国,莱国的文化也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先说地名吧,现在的莱西是青岛下辖的城市,它的名字就跟莱国有关。《莱西市情》曾刊文《莱西不是莱阳之西 ,而是东莱国之西》,道出了莱西名称的由来。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莱西的称呼源于“莱阳的西边”,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在历史典籍中很明白地记载,现在的莱西,在齐景公时期,就是“东莱国的西界”。说莱西是东莱国之西,才是正本清源,名正言顺。按照《左传》、《齐乘》等史书的记载,在齐景公的时候(前547~490年),沽尤二水,即大沽河与小沽河一带,是齐国的东界。这正好证明了“沽尤”(今莱西)以东,就是东莱国(莱国)。也就是在间接地说,莱西是东莱国的西界。因此,莱西地名之说,从历史上说大有来头,应当解释为东莱国之西 ,而不是当代人们所常说的“莱阳的西边”。
再说说地域吧,现今青岛的不少地方,都曾是莱国的经济中心。莱西市史志办宋武就曾考证,莱西地区很早就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性质的中心聚落,并形成了较早的方国。上世纪70年代末,莱西发现西贤都遗址,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专家推测,这处遗址应属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从其规模看,决非一般的“聚”、“邑”方国等级可以比拟,极有可能是“都”一级的方国遗址。种种迹象表明,莱西处于莱国的中心位置,是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光是莱西 ,现在的平度也曾是莱国的经济重镇。前文提到的棠邑,就是现在平度的棠乡。据《孟子·尽心下》记载:“齐饥,陈瑧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意思是,孟轲(孟子)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成语“发棠之请”就来源于此。由此看来,棠邑还是齐国的粮仓。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