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丛
如果提炼2015年的关键词,“创业”肯定会毫无疑问地入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青岛提出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过去的一年里,岛城的创业者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记者再次采访了青岛源海底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晓丛,这名1986年出生的青岛嫚儿,卖海凉粉8年打出一片天。2015年,这个青岛嫚儿继续造就着创业神话,全年海凉粉年营业额又超过1亿元。2016年,在规范公司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冯晓丛打算试水“金融+”,在挂牌蓝海的基础上发行原始股,立争在2018年直接登上中小板。
■稳扎稳打
年营业额连续两年超1亿元 尽管是元旦假期,但冯晓丛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1月2日下午,在位于沙子口街道后登瀛工业园源海底海凉粉的生产车间里,记者见到了冯晓丛。她穿一身工作服,正在车间对新品红糖海凉粉进行“品试”。
红糖海凉粉,这是去年冯晓丛在市场营销上的新战略。腾出手来的冯晓丛告诉记者,这种红糖海凉粉是公司专为开拓西南市场设计的新品,2015年,公司在西南市场、西北市场完善销售网络,特别是在西南市场,战绩辉煌,与成都最大的红旗超市2000家连锁店签约供货协议。
冯晓丛的创业故事起自2008年,她将原来自家熬制的不起眼的海凉粉,凭借努力和付出,成功将其开发出成品包装,并将产品销售到了国内许多省份,出口到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产品通过了HACCP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岛市十大旅游特色商品。8年来,厂区也从100多平方米的人工小作坊,变为现在4000多平方米拥有全自动生产设备的厂房。2014年,源海底海凉粉的年销售额就达到1亿元,2015年,冯晓丛继续延续着2014年的销售成绩,年销售额继续超过1亿元。
“2014年,源海底成为青岛市第二批在蓝海股权挂牌上市的企业,2015年,公司没有盲目扩大规模,而是继续深打基础,为后期发展做铺垫。”对刚刚过去的一年,冯晓丛表示,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清理原先小企业弊病,理顺公司财务账目,促进公司向现代化规范企业转型。
■继续创新
今年1月将发售公司原始股 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闲暇时,冯晓丛像呵护孩子一样,拿着一盒红糖海凉粉给记者看,这是一款用方便碗盛放的海凉粉,一小包液体红糖附在方便碗上,消费者可以酌口味添加。
说起产品的创新,冯晓丛开玩笑说,每开发一种新品,她这个不怎么爱美食的人就会被迫当一次“吃货”。“你必须先用味蕾体验相关产品的成功之处,体验出心得之后,才能实现在海凉粉上。”冯晓丛表示,现在源海底海凉粉家族里不仅有传统口味的海凉粉,还有紫菜海凉粉、枸杞海凉粉、冬虫夏草海凉粉、水果海凉粉等各式口味,“每个新品的诞生都是吃出来的。”
因为台湾的果冻特别丰富,果冻又与海凉粉有相似之处,为了开发水果味的海凉粉,冯晓丛曾特意去了一次台湾。在台湾,冯晓丛一阵狂购果冻,回青岛时捎回来满满一箱子。“回来之后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吃果冻,直到吃得反胃。最后,我把对台湾果冻的味觉体验成功运用到海凉粉上。”
2015年,红糖口味海凉粉的研发,冯晓丛还是“蛮拼的”。新出的红糖海凉粉即是她去年与西南市场客户联系洽谈期间“吃”出来的。去年,冯晓丛每次到成都,都不忘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从中发现成都小吃有放液体红糖的习惯,于是产生灵感。红糖海凉粉研发成功之后,西南市场客户大多点名要红糖口味的海凉粉。
“红糖海凉粉是新加入源海底的宠儿,希望它能成为2016年拿下西南市场的法宝。”冯晓丛说道,创新产品的同时,她还规划企业向多层次发展,与水产养殖所合作,建立中国北方第一家石花菜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源海底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在海凉粉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在国际上领先的海藻植物空心胶囊。“下一步,公司将顺应‘金融+’的趋势,2016年1月将首发原始股,目标是2018年让企业直接上中小板。”
■创业不易
为筹资金曾卖掉婚房 8年的时间里,冯晓丛把海凉粉卖到了全国,“源海底”成为响当当的海凉粉品牌。一个青岛嫚,是怎么做到这样傲人成绩的?
1986年出生的冯晓丛,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先是在一家单位上班。工作不久,她和对象陪同从南方来的同学爬崂山、吃海凉粉,游玩中外地朋友对海凉粉赞不绝口,提出想带一些给家里人尝尝。冯晓丛从中觉察到“商机”,萌生了将熬制的海凉粉包装起来销售到外地的想法。2008年,不顾家人反对,她毅然辞掉了工作,投入到创业当中。
创业之初,冯晓丛就遇到了难题,凉粉销往外地保质期是个问题,文科出身的她对食品技术一窍不通,首先得研发如何延长保质期。研发过程十分艰难,冯晓丛通过朋友联系到中科院海洋所的专家,为了尽快实现生产,她和专家一起经常从早上8点忙活到晚上,甚至半夜。不但配比上花费精力,包装上也没有现成的,当时,冯晓丛借鉴日本豆腐的包装方法,买来设备自己和技术人员改装调试。最终,在专家的帮助下,保质期6至12个月的真空海凉粉面世了。
2009年,企业遇到的一个坎儿,差点让冯晓丛的创业“夭折”。当年,在产品开始开发内陆市场时,销售出去的产品代理商很快就纷纷退货,因为海凉粉里有渣。其实本地人都知道,那是石花菜的渣,没有危害可以吃。但是外地的消费者并不清楚,以为产品不干净。
“那时,退回的货堆满了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当时我和对象濒临崩溃了,只能一个个把它们割了处理。”冯晓丛现在回忆起那次“事故”记忆犹新,“特别是产品被退后,我们资金出现了问题,手里一下子没钱了。”
“总不能半途而废吧。”冯晓丛的倔脾气来了,当时她和对象刚结婚不久,一番商议之后两人决定把婚房卖了投入到企业运营中。很快,他们将位于沙子口的两层婚房卖掉,重新联系了专家团,一遍又一遍地投入研究。终于,解决了残渣问题,重新投放市场。
■做起电商
在创业圈里“抱团取暖” 当下,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流,社会各方面都在助推创业者前行。冯晓丛告诉记者,她创业的8年,过程中有艰辛和苦涩,离不开政府、各级妇联组织的扶持。在她2009年创业遇到难题企业随时就要关门时,妇联帮她联系了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对接银行缓解资金难题,还帮着对接超市扩展市场。后来,市妇联成立了“青岛市女大学生创业联盟”,女性创业者们在联盟的平台上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抱团发展。市妇联还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法律顾问、金融专家、互联网专家,定期开展培训,从各个方面帮扶创业与发展。
“去年以来,我通过参加妇联举办的互联网培训班,放开手脚也做起了电商,建立了公司的微信公众号,用微信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并建立了微店,网上下单、快递送货,通过鼠标、键盘,凉粉就能配送到家,销售也从单一的线下销售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了订单。”冯晓丛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冯晓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动当地300多名农户、妇女及女大学生创业、就业。
每名创业者都离不开家庭的默默支持。作为女性创业者,事业搞得如火如荼,对家庭的付出肯定要少一些,创业8年,冯晓丛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两家的老人,因为自己太忙,这么多年来很多事情是让双方父母操心。“孩子是2012年出生的,今年3岁多,从出生到现在,我和对象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几乎都是靠双方父母带大的。新的一年,我也会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而对于公司的未来,冯晓丛对记者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现在那么多小鲜肉都在创业的路上做得有声有色,我没有理由不努力,未来的源海底肯定会更美好。”
文/图 记者 张同顺
■对话
“跟在别人后面创业永不会有大成就” 记者:为什么选择海凉粉创业?
冯晓丛:创业,是当下的热门词汇。我当年创业的时候并没有现在的舆论环境,选择海凉粉创业是因为我知道全国各地都吃凉粉,市场肯定有。创业时,觉察到包装起来的海凉粉还没有人做,抓到了“机遇”。
记者:你觉得创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冯晓丛: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创业永远不会有大成就,选择创业领域时要选择市场稀缺的,有了产品之后要不断创新。创业要的是别人追逐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别人。而且,做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3年之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市场,你可能要投入什么样的项目,提早就应该有所规划。
记者:你怎么看待创业失败?
冯晓丛:创业是一条充满困难和艰险的路,应该说绝大部分人会折戟在创业大潮中,我算是创业路上的幸运者。我认为机遇和运气是创业者们所不能左右的,唯能左右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记者:创业8年,你的心得是什么?
冯晓丛:失败是留给弱者的,机会永远属于能直面困难的人。
■关键词
创客元年 2015年6月,《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的意见》相继出台,提出“39条”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并在创业群体、扶持政策、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各区市、各部门纷纷出台了自己的相关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于2015年出台的创业政策超过20个。
去年一年里,本市创新创业主体迅速增长,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9.9万户,其中企业5.9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达到82%以上,高于前年同期11%。创业大赛接连不断,据初步统计,2015年青岛市各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达十余个,创业比赛针对参赛者设置了不同的奖励机制,包括资金扶持、投资对接、创业导师辅导、孵化器入驻推荐、销售渠道拓展等。本市还在加强创业服务、建设众创空间、完善投融资支持上加大推进力度。
据统计,2015年,本市政策性扶持创业2.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230%和106%。全市孵化器新增投入运营面积206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37.3%,孵化器总数达到120家;新增入孵企业1514家,完成年计划的252.3%;培训创业人员4.1万余人次,完成年计划的410%。
记者 张同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