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那么,2015年,珠海路街道在完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百姓对此作何评价?带着这些问题,1月4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引“外援”
2015年,是珠海路街道的民生保障工作满载而归的一年。这一年,街道适时将“互联网+”引入养老服务,开启智慧养老模式;因地制宜地引入社会组织,建起了老年食堂、心理咨询室、少儿书屋等,满足了辖区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由此看来,引“外援”是街道去年民生工作的一大利器。无论是新潮的互联网思维,还是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援”都为珠海路街道的民生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依托互联思维,实现“智慧养老”
今年86岁的国女士是东海中路社区居民,老伴去世后,她一直独自居住。去年,珠海路街道打造了“智慧珠海”平台,熟悉楼栋情况的社区片长利用配发的手机终端,通过“@珠海”、“社情民意一点通”模块,及时把国女士的情况发送到了社区居委会。在居委会的协调下,国女士家里安装了爱心门铃,邻居马先生与其结成了帮扶对子,随时关注她的情况并为其提供帮助,让老人的儿女更加放心。
“@ 珠海”、“社情民意一点通”这两个手机终端是珠海路街道去年搭建的“智慧珠海”—— 网格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理念风靡的时代,珠海路街道亦紧追潮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养老服务中来,利用高科技,让社区、邻居及儿女掌握独居、孤寡老人的状况,实现老年人需求即时传递,缩短了帮扶、救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发放智能手环也是街道“智慧养老”新模式的举措之一。“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为辖区600余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发放了智能手环,为他们的安全保驾护航。”1月4日,街道民政科一名工作人员说道。
智能手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集实时定位、健康监测、即时通讯、电子围栏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心率测量、接听电话、紧急求救、自动报警等功能,使紧急情况下的老人能够及时获得有效救助。
此外,智能手环通过手机APP的连接,能够实现手机远程定位、踪迹查看和救助呼叫、服药提醒等功能,家人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查看老人位置,并设有“电子围栏,智能预警”功能,一旦老人脱离安全区域,手环会自动报警,同时实时传输到手机APP通知到家人,让家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老人的异常行踪,不用再担心老人走失或找不到。“我和老伴俩领了一个,他身体不好,都是留给他用。”澳门路社区居民徐曰霞对手环赞不绝口。她今年75岁,常和姐妹一起上山锻炼,离开家后,心里却时时担心老伴。“有了手环后,绑定了我两个女儿的手机,即便他一人在家,我也放心了。”徐曰霞笑着说道。
借力专业机构,服务更加科学
2015年12月29日上午,香港花园社区助老食堂里,大厨辛克博忙得不可开交。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准时来到食堂,为当天的午饭早早做准备。除了做菜,辛大厨每天中午还会为周边30多位老人送餐,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误点。为了老人营养均衡,他每天绞尽脑汁变花样,两荤四素不重样。可口的饭菜、干净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建在家门口的助老食堂令居民交口称赞。
珠海路街道一共有两个助老食堂,分别在香港花园社区、汕头路社区。自打建成以来,食堂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显而易见,这是街道引入社会组织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了让居民体验到更好的民生服务,珠海路街道从不固步自封,总是根据辖区具体情况,适当地引入社会组织,以合作或者委托代理的形式打理社区的一些事物。
“位于澳门路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就是我们从青岛凡敬心理研究院引入的惠民服务。”街道民政科该工作人员说道。辖区低保家庭、60岁以上老年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前去免费进行心理咨询。据了解,去年,一位居民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情急之下,来到了澳门路社区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专家耐心地向那位居民讲解了如何与自闭症孩子相处,还极力疏导该居民及其他家人的心理,让其科学面对自闭症。
说起“外援”,香港花园社区的“宝德书屋”也是其中之一。该书屋成了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天堂。每逢周末,在香港花园社区居委会常常见到孩子们静静读书的身影。为了满足未成年人的读书需求,书屋放置图书多达一万五千册,均免费供孩子借阅,方便他们增加图书阅览范围,扩大知识面。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街道在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上,也打算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目前,汕头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便是一处试点。去年,汕头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便开展了改造工程,扩建300多平方米地方,即将购置一些床、桌椅等设施。建成后,专业养老机构会入驻,届时,机构工作人员将科学安排许多老人活动项目,让他们老有所乐、乐有所学。
练“内功”
内外兼修,是许多人成功的葵花宝典。自然,珠海路街道去年在民生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除了紧赶潮流、引入“外援”外,也与街道、社区苦练“内功”密不可分。为了摸清底数,街道与社区花费大量时间走访、排查,建立数据台账,在市南区首创社区工作测评制度,推动社区服务居民的工作更上台阶。
完善救助体系,提供数据支持
“感谢政府对我们家庭的照顾,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1月4日,今年61岁的善化路社区居民李霞激动地说道。在她看来,此时此刻,只有“感谢”俩字能代表她的心声。她的儿子今年33岁,2014年初,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儿媳辞掉工作专门伺候丈夫。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李霞的老伴也病倒了。为了养家,已经退休的李霞又重新外出找活。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街道及时为其办理了低保,还给她家申请了4万元的特殊救助金,李霞和家人对此感激不已。
像李霞的家庭一样,去年,珠海路街道许多居民都得到了政府的救助,缓解了生活的燃眉之急。为了让救助达到最需要的居民家里,街道去年对居民信息一一进行了核对,取消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资格,新增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让有限的政府财政救助资源真正用于困难群众。“去年,共发放低保金122万元、发放公租房补贴20万余元。”该工作人员说道。
为了确保救助不重不漏,珠海路街道通过智慧城区建设完善了大救助体系,各方救助信息汇总到民政科,为开展救助提供了数据支持。尽管数据汇总工作繁杂、琐碎,但是街道不厌其烦地反复统计、核实。为后来的低保家庭洗漱物品发放、临时救助等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有效避免了漏救、重复救、过度救等现象。
首创测评制度,督促社区工作
1月4日下午,汕头路社区工作人员按时将去年12月份的社区专职类工作人员出勤情况统计表、1月份错时上下班和节假日值班人员报备表送到民政科。自打去年街道在市南区首个建立了社区工作测评制度后,这便是各社区月初必做的一项工作。“通过工作测评制度,增强了社区的工作积极性,也激励各社区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该工作人员说道。
平日里,社区居委会与居民打交道较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为此,街道建立了社区工作测评制度,每季度对社区开展民主测评。由街道工作人员、各社区对每个社区工作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社区,年终对测评结果进行通报、表彰,并根据测评结果对社区进行奖励。
另外,街道还建立了社区工作督查制度,促进社区工作严谨有序进行。去年,街道民政科与街道纪委一起,不定期对社区日常工作进行明察暗访,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仪容仪表、在岗在位情况、服务居民情况等项目的督查,督促社区提升服务居民质量。通过对社区账目、居务等公开情况的督查,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公开、透明,使社区各项工作更加严谨、有序。 文/记者 张海玉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