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校园招聘季:高精尖不愁饭碗(图)

2016-01-12 06:1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015年12月5日,青岛市崂山区会展中心的一场招聘会,吸引了近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 视觉中国供图



  1月8日,“小寒”后的第二天,岛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某驻青高校化工专业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李茂迎着晨间逼人的寒风参加学校就业信息网站上挂出的最后一个专场招聘会。为规避就业压力,他和班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刚经历过考研。为了给自己长点底气,李茂想着如果能赶上年底招聘的末班车,这个春节在等待考研成绩时可以过得舒服些。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李茂这般忐忑,他的几个计算机及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同学手里已经握紧了几个offer。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在找工作,在炎凉不均的经济图景里,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而透过一幕幕就业的悲喜剧,我们也能窥探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释放出的不同寻常的信号。

  “程序猿”的春天来了

  山东籍学生王文涛今年9月份就拿到了海信集团的offer。除了在实验室忙忙毕业设计,他正惬意地享受着最后的校园时光。王文涛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中,33名硕士毕业生4名同学选择考博,其余同学都已经签了工作。

  “班里同学选择最多的是中兴和华为,也有的进了互联网或电子科技公司”。去年9月23日,华为消费业务CEO余乘东在清华大学校园招聘宣讲会上宣布,华为2016年将从全国各大高校中招聘将近1万名应届毕业生。在其公布的2016年校园招聘岗位中,头两大岗位“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和“IT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标出的招聘人数分别为1820人、1189人。

  王文涛选择的海信集团今年全国招聘人数为600名,规模与去年相当。这在诸多企业选择缩招的情况下已难能可贵,其中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被列在招聘计划的最前面。

  早早拿到定心丸的王文涛觉得自己的幸运可能与各行业的招聘季节有关,“互联网、通信类的招聘一般开始得最早,9月份开始、春节前基本结束”。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东风”。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印发《指导意见》,规划了“互联网+”的产业布局和具体行动。近一年来,“互联网+”持续升温,是国民最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

  青岛大学就业市场科科长朱青文在今年的招聘市场中明显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业态,产生了新的活力。从招聘的企业来看有很多新的模式,包括电商、物流、保险,以及与传统制造业、农业、工业的结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需求非常多”。

  在朱青文看来,资本寒意下,实体行业迫切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不仅仅是020线上线下这么简单,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专业人才找到合适自己的互联网思维”。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学生就业中心的一位老师向记者梳理了他所感受到的今年就业形势的变化。“感受非常明显的是IT类、计算机类需求增多。9月份第一次校园招聘会来了350多家单位,设置互联网相关岗位需求的就有100多家;11月份举办的两次大型校园招聘会中,参会的800家企业中超过30%的岗位与IT行业有关”。

  国企招聘战略收缩

  在770万毕业大军中,李茂是不那么幸运的一员。

  宣讲会上HR的介绍让李茂明白,他有千分之三的几率通过筛选进入第二轮面试。而这个仅提供两个名额的销售管培生职位光在青岛就吸引了千余份简历,所涉专业五花八门,管理类、语言类,甚至是关于海洋气象与废水回收。

  李茂所在的学院包括化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两大类专业。不乐观的就业前景与用人单位的高学历需求,让他们几乎成了全校考研率最高的一个学院。更为显著的是环境类专业,北京大学2015级34名环境科学本科生中,仅1名就业,33名继续深造。

  在国家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这些专业对口的学生似乎未能从就业上感受政策带来的利好。北京某高校地下水环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马铖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班上除了两名读博的同学外没有一名同学签约。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驻青高校的环境类专业中,这个看似热门的领域在实际就业上存在“官方太难进,环保局太难考,有规模的私企太少”。

  2015年还有一个词汇不能回避:“产能过剩”。与之相关的旧动能如钢铁、煤炭、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站到了风口上”。在这种形势下,相关企业只能缩招甚至是停招。

  石油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已经传导到就业形势上。中国石油大学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吕老师感受到了这份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校总体就业率在35% 左右,比去年有所下降。尤其是石油学科都有削减,招聘形式和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像中海油等企业往年9月份就开始进校园招聘,今年到现在还没有动静”。

  早在今年10月,中石油在官方网站发布通知称,2016年招聘时间延迟,且招聘人数减少。

  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石油专业同学感概“从未像今天这样焦虑”。这名同学告诉记者,今年中石化的招聘数量也大幅缩水,岗位需求4000人,而申请人数已接近10万。

  同样,实习了3个多月突然被告知今年没有招聘名额的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方宇也很焦虑。换在往年,只要在研究设计院里实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拿到这个岗位。

  青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书记倪海滨表示,2016年该院仅计划接收五六名“985”高校研究生,比往年下降了三分之二。除此之外,“研究院在承接的设计项目上也明显减少”。

  专家分析,土木工程、建筑等相关专业的招聘变化,与我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放缓有着直接的联系。

  青岛理工大学市北校区就业指导中心郑老师对此体会尤其深刻。“往年土木和建筑一直是市北校区的主打专业,最常见的招聘单位像中建、中铁、青建集团、胶建集团、青岛城投集团等,今年很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招。去年招聘会来了80多家企业,今年也就去年的一半”。

  高精尖不愁饭碗

  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也有一些专业尝到了“甜头”。中国海洋大学一位气象学专业的学生于2015年11月在国家电力部门找到了工作。“现在国家对清洁型能源比较重视,尤其是风电比较火,需要有专业的气象人员从事这一块工作”。

  在有喜有忧的招聘季中,王文涛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他们学校机械制造相关专业的同学在经过了些许波折的焦躁期后基本都签到了工作,而且就业岗位越来越高端。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也有同感。他说,从今年的招聘看,机械制造专业的就业形势还可以。“虽然需求有所下降,但一些大的单位如青岛港、青岛造船厂等的招聘人数还算可观。但从招聘岗位可以看出来,精密制造需求在不断增加。”

  潍坊某高校的机械专业学生张斌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在他家乡颇有名气的一家大型工程机械集团正在面临裁员危机,仅2015年就有900余人下岗,而真正需要的数控机床、高端设备人才却奇缺。而张斌所在的班级,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已经有了签约单位,很多进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机械与智能结合的高端研发企业。他自己也通过积累下的精湛技术进入了一家外企公司。

  在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掌握精密制造技术的人才成为“稀缺货”。在去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亦能找到岗位需求背后的政策导向—— 面对产能过剩的现状,制造业要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才是出路所在。

  专家分析,不仅在中国,全球制造业都面临着新形势,都需要更多的精密制造人才。外企在这方面也有明显的需求变化。根据青岛大学就业中心提供的信息来看,外企对就业生的消化比例在10% 左右,其中对高新职能技术人才吸收较多。

  近年来,国家支持在国内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外企可以拿到一定的退税用来发展本土研发。从未涉及工业机器人制造的西门子集团不久前在青岛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2015年12月,青岛高新区围绕高端智能 制造,引进 包括德国KUKA、瑞典ABB等世界机器人家族。

  对此,朱青文表示,“虽然对毕业生的消化作用还未显现,但未来或许可以刺激部分就业”。

  创业!创业?

  不论是在艰难前行的旧动能产业亦或是寻求转型的传统制造业,求职路上的每一次过招都在碰触着毕业生敏锐的神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太原理工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2015年11月27 日,该校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22%,较去年同期下降6.18%;本科生就业率为13.99% ,较去年同期下降2.84%。

  对于2016届毕业生来说,今年的求职之路不会比往年更容易。智联招聘青岛分公司市场部主管江祯向记者提供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2013年~2015年每届毕业生平均投递24.9份简历才获得2个工作机会。

  在大多数毕业生为了找工作奔波忙碌时,也有部分人在探索着一条新的道路—— 创业。这股潮流与创业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去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朱青文认为,当下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代”。

  王文涛的几个同学已经在创业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个时代,想要创业,要么靠技术,要么靠创意”。王文涛说,有一个同学通过高超的软件开发技术,依靠四个人的团队研发游戏,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达到月收入四五万元。另一个通过微信公众号积攒的人气,每月的广告收入过万元。

  在北京中关村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中,正有更多的大学生群体依靠创业孵化平台与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多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借助互联网平台研发形形色色的APP或者开网店。

  然而即使创业的学生数量正在不断增多,他们仍属于小众群体。从之前媒体的报道来看,目前我国灵活就业比例最高的为北京大学,高达23.26%。创业的学生主要来自美术学院、经管学院和信息学院。

  智联招聘针对近六万名2015届毕业生进行的调研显示,选择创业的比例为6.3% 。

  “未来期待一个更好的创业环境,不仅是资源上的提供,更主要是思想上的引导,毕竟创业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朱青文说。

  历史刚刚步入一个新纪年,新的一年里,企业期盼着“互联网+”和创新转型带来的新变化。李茂希望自己的考研成绩能够顺利升入理想的学校,可以把就业的压力拖后几年。方宇这些前途未定的“漂泊者”们把希冀寄托在今年3~5月份的另一个招聘高峰。创业者们则想着明年能让自己的小团队取得更丰厚的利润。

  即使知道机会渺茫,李茂还是在宣讲会上郑重地投出了自己的简历。HR问他如果这次面试失败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年轻不怕失败”。

  本报记者 葛欣鹏(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茂、王文涛、马铖、方宇均为化名)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新常态 校园招聘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